科学家开创甘蓝杂交制种新途径,突破传统育种局限
该成果是甘蓝育种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开创了甘蓝杂交制种新途径,丰富了蔬菜雄性不育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对提升蔬菜育种水平、保障蔬菜供应、抵御国外蔬菜品种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占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甘蓝类蔬菜规模化杂交制种主要依赖于一种来自萝卜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源。该育种过程具有周期长、投入高、效率低等缺点,难以适应未来全球高效育种和我国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率先建立用自交亲和系转育获得优良CMSR3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技术:历经10余年从CMSR1、CMSR2、CMSR3等三代不育源中筛选出优良胞质不育材料CMSR3625、CMSR3629,建立用87-534等自交亲和系转育的技术,并获得5个优良胞质雄性不育系,苗期低温不黄化、结荚正常、不育性稳定。亲本可蜜蜂授粉繁殖,成本仅为自交不亲和系繁种的十分之一。
目前,甘蓝类蔬菜规模化杂交制种主要依赖于Ogura CMS。该研究首次在芸薹属作物中开创了一种利用体内单倍体诱导技术介导细胞质替换的新途径,能够快速实现创制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种目标,可将十字花科作物的自交系、...
据介绍,蔬菜所甘蓝青花菜育种团队成立40余年以来,科研团队一直坚持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并取得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上世纪70-80年代中期,研究建立了甘蓝自交不亲和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及“报春”、“晚丰”、“庆丰”等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蓝系列新品种,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培育出抗TuMV甘蓝新品种“中甘8号”和耐抽薹的第二代早熟春甘蓝新品种“中甘11”,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初,以提高甘蓝品质为主要目标,开始优质品种选育,育成既早熟、优质又可适于保护地种植的我国第三代早熟春甘蓝新品种“8398”,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内外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源并建立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历经多年从30多万种株中发现了甘蓝新型雄性不育源79-399-3,研究阐明其不育性为显性核单基因控制;创制出低温诱导可出现携带不育基因的微量花粉的材料,从其自交后代中鉴定出纯合不育株,进而创建了通过回交、自交、测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育种技术体系。育成DGMs01-216等5个不育株率达到100%、不育度达到或接近100%、配合力优良、熟性不同的甘蓝显性不育系,属国内外首创。
利用上述专利技术培育出6个突破性甘蓝新品种,并实现甘蓝雄性不育系规模化制种:中甘21、中甘192、中甘17、中甘18、中甘96、中甘101等6个新品种早、中、晚熟配套,全国区试中比对照品种增产5.8%-22.6%,其品质、产量或春甘蓝的早熟性等方面优于国内外同类品种,均通过国家审定。规模化制种杂种杂交率100%,比自交不亲和系制种提高8%-10%,实现了甘蓝杂交制种由自交不亲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大变革。6个甘蓝新品种在25个省区市累计推广1175.3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约33.6亿元。在北方春甘蓝和高原夏甘蓝主产区占栽培面积的60%,并出口印、俄、日等国。获发明专利3项,新品种权2项,审定新品种6个,论文58篇,育种技术和材料已被兄弟单位应用。
新品种 | 增产比例 | 品质 |
---|---|---|
中甘21 | 5.8% | 优良 |
中甘192 | 8.5% | 优良 |
中甘17 | 10% | 优良 |
中甘18 | 15% | 优良 |
中甘96 | 22.6% | 优良 |
中甘101 | 8% | 优良 |
在了解了科学家开创甘蓝杂交制种新途径,突破传统育种局限。后,我们再来看看甘蓝杂交制种新法,创新育种新篇章。
因为甘蓝杂交制种新法的研发成功,甘蓝育种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国科研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培育更多优质、高产、抗病的甘蓝新品种,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