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中华圆田螺人工养殖技术,探讨高效养殖方法

中华圆田螺,又名田螺、香螺,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淡水水域。这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小家伙,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养殖技术也日臻完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华圆田螺的人工养殖技术。

中华圆田螺人工养殖技术,探讨高效养殖方法

一、中华圆田螺稻田生态养殖试验结果

稻田养殖田螺、稻螺混养,技术简单易行,投入少,见效快,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优化了产业结构,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稻田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我国学者对田螺的池塘养殖技术、稻田养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养殖方法 效果 优点 缺点
稻田养殖 稳定了粮食生产,优化了产业结构 技术简单,投入少,见效快 对稻田环境有要求
池塘养殖 适应性强,产量高 产量稳定,便于管理 水质要求高,管理难度较大

二、种螺来源及自然繁殖

人工饲养用于繁殖的亲螺,要求体圆、壳薄、色泽淡褐、个大尾钝、介壳口厣片盖完整、螺壳无破损、新鲜和活力强。种螺来源包括以下两个途径:

  • 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成螺
  • 在无污染的淡水水体中进行收集,如稻田、沟渠、湖泊、河流、池塘等

饲养8个月基本可达上市规格。当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产出仔螺,个体体重可达8~10g,到翌年3—4月可达到10~20g,一般池塘养殖产量可达15.0~22.5t/hm2。

三、科学投饵与日常管理

雌雄螺同时放养,即可自然繁殖。长江流域一般在3—10月均可放养,种螺规格以60~80只/kg为宜,放养密度为1950~2400kg/hm2。雌雄螺种按8∶的比例进行搭配饲养。田螺每年3—4月开始繁殖,6—8月为繁殖高峰期。田螺系胎生动物,雌螺一般是分批产子,每只田螺每次可产15~35个小田螺。

日常管理方面,要定期检查池塘水质、螺的生长情况以及饵料生物的丰欠情况。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田螺正常生长。

四、收获和捕捞

捕捞田螺可采取干池方法捕捉,也可带水用大网目的手抄网。在捕捞操作时,要尽量避免损害小螺及种螺。为保证池塘田螺正常养殖,高峰期间,田螺怀胎产仔阶段严禁捕捞。

中华圆田螺人工养殖技术是一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华圆田螺的人工养殖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户还需不断经验,提高养殖水平,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田螺养殖。

中华圆田螺人工养殖技术,探讨高效养殖方法

田螺适应性强,很少发生病害。平时注意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便于杀菌、补充钙质及调节pH值。可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治疗螺壳表面附的藻类和固着类纤毛虫。坚持每日巡塘,在养殖过程中,如螺体已经缺钙,则表现为螺厣四周有螺肉挤出,此时注意补充钙含量。

每年清明前后捕捞的田螺肉味最为鲜美,采取带水抄网捕捞和设置地笼的方法;在水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傍晚在池塘四周放置浸湿的草把,翌日清晨在草把上捡拾;水温较低的冬秋季节,一般进行干塘捕捞。田螺不宜带水运输,只能干运,否则会引起缺氧死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9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