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探讨其基础、定义及背景
为了保护大黄鱼资源,发展大黄鱼的养殖业,我国科技工作者近十年来对大黄鱼的繁殖及育苗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在海区捕获性腺发育已成熟的亲鱼进行采卵和人工授精,培育出第一代人工大黄鱼苗种。然后将所获得的鱼苗进行网箱养殖。通过在海区网箱中培育出性成熟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1990年开始形成批量生产苗种的规模。从而解决了人工养殖的苗种来源,大黄鱼商品鱼养殖从1992年开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养殖方式也从网箱养殖向池塘养殖拓展。本文简单介绍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概况。
技术环节 | 技术要点 |
---|---|
亲鱼选择 | 选择体型均称、体质健壮、体表鳞片完整、无病无伤的亲鱼。 |
鱼种放养 | 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400~700尾,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 |
饲料投喂 | 养成阶段的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5%左右为宜,碳水化合物含量控制在5%左右。 |
病害防治 | 加强病害监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养殖成活率。 |
大黄鱼的成鱼养殖目前有网箱、围网与土池等多种模式,均取得明显效果与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下介绍大黄鱼的网箱成鱼养殖:
网箱规格与网目大小因为鱼种的长大而改变。
养成网箱的深度一般在3.5-4.0m间,网眼大小在20-60mm间。
为避免鱼体擦伤,网衣材料选择质地较软的结节网片。
选择优质亲鱼,确保繁殖质量。
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科学投喂饲料,满足鱼只生长需求。
加强病害防治,确保养殖成活率。
适时调整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某养殖户在2019年采用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养殖面积10亩,放养鱼种1000尾。经过一年的养殖,大黄鱼成活率达到90%,产量达到1500公斤,实现产值30万元。该案例说明,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因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紧张,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提高繁殖技术,降低苗种成本。
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加强病害防治,降低养殖风险。
拓展市场,提高大黄鱼产品附加值。
回顾完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探讨其基础、定义及背景。,让我们继续探讨大黄鱼养殖: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亲鱼选择与放养密度选择体型匀称、体质健壮、体表鳞片完整、无病无伤的鱼种进行放养。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在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进行放养。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
大黄鱼背鳍浅黄褐色,尾鳍浅黄褐色,未缘黑褐色,臀、腹及胸鳍为鲜黄色,口腔内白色,口缘浅红色。大黄鱼与小黄鱼外形较相似,区别依据是:大黄鱼背鳍起点至侧线间有鳞8~9列,而小黄鱼为5~6列;大黄鱼第二臀鳍棘长大于或等于眼径,而小黄鱼的则小于眼径;大黄鱼尾柄长与尾柄高之比大于小黄鱼。
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适宜在近海人工养殖,养殖效益较高。培育阶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网箱的规格与网目大小因为鱼种的长大而改变。养成网箱的深度,一般在3.5-4.0m间,网眼大小在20-60mm间。为避免鱼体擦伤,网衣材料选择质地较软的结节网片为宜。鱼种的选择应选择体型均称、体质健壮,体表鳞片完整、无病无伤的鱼种进行放养。
大黄鱼养殖技术要点包括:亲鱼选择、放养密度、养殖模式、饲料配制与投喂、密度控制、操作管理等方面。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
饲料配制与投喂:养成阶段的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以在45%左右为宜,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应控制在5%左右。
操作管理:加强操作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通过以上技术要点,大黄鱼养殖将取得更好的效益。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鱼类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以确保养殖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