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虾养殖,回归自然养殖理念
夏日的海边,一幅迷人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上千亩的海域被分割成100余个大小不一的虾池,碧蓝的海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倒映着虾农们辛勤劳作的背影。林式柱感慨地说,“生态养虾,真的不容易。”
生态养殖,打造自然生态圈
在生态虾养殖过程中,林式柱注重模拟富海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投放虾苗之前,他会对虾池进行彻底清理,引进过滤后的海水,并将人工培育的褐苔、浒苔、蜾蠃蜚、藻钩虾和拟沼螺等海洋生物移植到池中。
当这些海洋生物达到一定密度,形成立体式生态环境后,才能投放虾苗。之后,林式柱还会不断调整池中海洋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最终形成藻钩虾、蜾蠃蜚等小生物依赖海藻、海草繁衍不息,对虾吃海洋小生物,海藻、海草吸食、分解对虾排泄物的良性循环。
生态虾养殖强调绿色、环保的理念,注重在养殖过程中保护和改善虾池及周围邻近水域。通过生态化设施将养殖废水净化到符合环保标准后再排放,防止对其他水域造成污染。
可持续发展,探索新型养殖模式
生态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认可。在青岛,生态养虾技术日臻成熟,发明生态调控健康养虾技术的林式柱,其技术曾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案例分享:从失败到成功
1996年,林式柱的妻子劝他赶紧卖掉对虾,但他坚持下来,结果却是一池对虾病死。夫妻俩为此大吵一架。只是,林式柱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寻找虾病的原因。
放掉虾池里的水后,林式柱惊喜地发现,池底竟有一层厚厚的刺沙蚕。他意识到,刺沙蚕可能是导致虾病的原因。于是,他开始研究生态养虾技术,最终取得了成功。
技术传承,助力养殖户增收
林式柱的成功,吸引了众多养殖户前来学习。他每年都利用农业培训班等机会给虾农们讲课,还担任了“青岛市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指导员”、“山东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累计培训各地虾农约5000人次。
如今,即墨市有1600多名虾农怀揣技术走出家门,承包虾池15余万亩,每年可为群众增收1.5亿元。
年份 | 养殖面积 | 产量 | 收入 |
---|---|---|---|
2016 | 10000亩 | 5000吨 | 1000万元 |
2017 | 15000亩 | 7500吨 | 1500万元 |
2018 | 20000亩 | 10000吨 | 2000万元 |
在生态虾养殖,回归自然养殖理念,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虾养,绿色自然,未来可期。
挑战与突破:生态养殖的艰难历程
次年,林式柱将刺沙蚕全部杀掉,开始营造生态海,改用生物作饵料。这一举措让专家们感到惊诧,养虾户们也感到困惑。只是,当他人的虾池“全军覆没”时,林式柱的对虾却毫发无损。成功后,有人劝他把技术保密,但他却认为,自己搞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养虾必穷的状况,现在不告诉大家,还有什么意义呢?
梁平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试验示范,重点推广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圈养”模式。已分别在蓬安县、开江县、兴文县等地建立了15个稻虾养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博兴地处黄河下游南岸,北纬37度黄金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偏碱性,非常适宜大豆种植和生态虾养殖。近年来,博兴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遇,大力发展生态虾养殖,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第二年,当对虾 临近上市时,全国性对虾流行病暴发。之后的三年,林式柱总共欠下了十几万元外债。当时,很多虾农赔得连儿媳妇都娶不上,但他心想,一定要找出虾病原因,和大伙儿迈过这道坎儿!从此,他在海边搭起帐篷,一守就是10年,眼神中满是坚毅。
我国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虾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南海区直到1985年后才开始大规模养殖对虾。1993年暴发全国性虾病,至今病毒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致使不少虾农连年亏本,影响了养虾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虾病暴发后虾农滥用药物,更是加剧了养殖环境的恶化。
在虾池里放养刺沙蚕喂养对虾,这曾是青岛水产专家的一个获奖科研项目,也是当时养殖户的通用做法。但林式柱长期观察后发现,当对虾长到6厘米时,根本吃不到刺沙蚕,刺沙蚕大量繁殖反而会很快吃掉对虾的生物饵料,使对虾因抗病力下降而病死。
多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养殖必须严格遵循自然和谐的规律。保证禽类生理生态平衡增长,才是提高鸡的抗逆性的正确途径。这种醒悟昭示着市场的风向标已不再青睐那些有害快速的禽产品。与此相适应,可以预见,养殖界追求生态、自然的养殖模式必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回忆起发明生态养虾技术的那些日日夜夜,林式柱至今仍历历在目。上世纪80年代,海岸线长达183公里的即墨市兴起人工养虾热。1991年,林式柱加入其中,当养殖的第一池对虾即将上市时,一场风暴潮突然袭来,三间看护房只剩下半间残壁,虾池也变成一片汪洋。在虾池边呆坐了半天的林式柱捡起一块砖头,在残壁上写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