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繁殖期在春末夏初,需控制水质和温度
在农业的广袤天地中,田螺养殖同样是一门艺术。而对于田螺养殖者了解和掌握田螺繁殖的关键时期至关重要。春末夏初,正是田螺繁殖的黄金时期,如何在这个阶段控制好水质和温度,成为养殖成功的关键。
田螺繁殖习性解析
田螺繁殖时间一般在三月到四月之间就开始了,六月上旬、八月中旬和九月下旬是繁殖旺盛季节,一直到十月份结束。田螺喜欢生长在泥地、水草、小沟等地方,以泥地里的青苔、浮游植物等为食。人工养殖中,饲料如菜叶、米糠等也是它们的喜爱。
月份 | 繁殖活跃度 | 注意事项 |
---|---|---|
三月到四月 | 较低 | 准备繁殖环境 |
六月到八月 | 较高 | 加强水质监控 |
九月到十月 | 适中 | 逐步减少喂食 |
水质管理技巧
保持水质清新是田螺健康繁殖的必要条件。定期更换新水,大约10天一次,确保水中足够的含氧量。水温在30℃以上时,要经常注入新水,加深水位。冬季则白天降低水位,增加光照,夜晚加深水位保温。
田螺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8℃,低于10℃或高于30℃时即停止摄食而钻入泥土、草丛以避寒暑。在春末夏初,要特别注意水温的恒定,避免过高或过低。
- 投喂:每日上午8-9时喂一次,体积大的饵料切碎后投喂,日投喂量为螺体的1.5%左右。
- 种螺选择:选择色泽淡褐、壳薄、体圆尾钝的鲜活螺作种螺。
- 越冬管理:当水温降至8-9℃时,田螺开始冬眠,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每4-5天换水一次,增加含氧量。
某养殖场在2023年初开始养殖田螺,通过严格的控制水质和温度,成功实现了田螺的高产。据悉,该场去年田螺产量相比前年提高了40%,养殖者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种螺放养的关键时机与来源
春季的尾声与夏日的开端,是田螺繁殖的高峰期。这时,选择合适的种螺至关重要。种田螺的获取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比如水田、茭白地或是浑水沟渠中;二是市场采购。选择种螺时,应以色泽淡褐、壳薄且体圆尾钝的鲜活田螺为宜。
饵料丰富,水质清新是保障
田螺对饵料的摄入较为广泛,包括水中的微生物、有机质以及水生植物等。幼螺生长期需在每年的4至11月份间注重饵料的供应,比如米糠、麦皮、豆腐渣等。每日喂食时间多在早晨8至9点,每次喂食量大约是田螺体重的1.5%左右。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是至关重要的,每10天左右更换一次新水为佳。
适宜水温,繁殖高峰期的掌握
每年的3、4月是田螺的繁殖期,一只母田螺每年可产出大约100个左右的小田螺。适宜的池塘深度通常为40厘米,适宜的水温为20至28度。此外,养殖过程中适当种植水生植物如茭白、浮萍等,不仅能够调节水温,还能提供额外的食物来源。
田间养殖的技术要点
在进行田螺养殖时,要注意投放种苗的时间和方式。一般选择在4至11月份进行,6至9月份是田螺大量产卵的季节。选取合适的种螺时,应以雌螺为主,雌雄比例约为2:1。仔螺在一年后即可捕捞上市。
田螺的繁殖和冬眠是其生长周期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繁殖期间需要保持水温恒定,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到了冬季,田螺会进入冬眠状态,此时应保持水深在10至15厘米,并每4至5天更换一次水,以保持氧气充足。
田螺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田螺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被誉为“水产品中的珍珠”。它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丰富,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因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关注,田螺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养殖田螺前景广阔。
春末夏初是田螺繁殖的关键时期,也是水质温度调控的关键时刻。通过对田螺习性、养殖技术的深入了解与实践,不仅可以保证养殖的丰收,也能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美食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