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河豚鱼养殖常见病异钩虫病,由寄生虫异钩虫引起

一、

河豚鱼,作为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受到市场的青睐。然而,养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病害,其中异钩虫病便是河豚鱼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

河豚鱼养殖常见病异钩虫病,由寄生虫异钩虫引起

二、异钩虫病的症状

异钩虫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鱼体消瘦、食欲下降、游动缓慢、体色变黑等。严重时,病鱼会出现鳃丝末端肿大、血液极少、肝脏发白无血色、肌肉发白、呈严重贫血状等症状。

症状 描述
体色变黑 鱼体表面颜色变深
食欲下降 摄食量减少
游动缓慢 鱼体游动速度变慢
鳃丝末端肿大 鳃丝末端出现红肿现象
血液极少 鳃丝颜色变浅,血液量减少
肝脏发白无血色 肝脏颜色变浅,失去血色
肌肉发白 肌肉颜色变浅,失去红色
呈严重贫血状 血液量极度减少,导致贫血

三、异钩虫病的病因

异钩虫病主要由寄生虫异钩虫引起,虫体寄生在河豚鱼的鳃上,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加,病情加重,直至衰竭而死。

虫体在鱼苗期主要寄生在鱼鳃的浅层,随着鱼体的增大,虫体也随之长大,并逐渐进入鱼体的深层乃至鱼的鳃腔,影响鱼的呼吸,使鱼的食量下降,严重时造成鱼的死亡。

四、异钩虫病的防治方法

1. 药物防治

  • 使用10%的硫酸二氯酚按每kg鱼体每天3~5g拌食投喂,连喂5d。
  • 使用甲苯咪唑全池泼洒,72h后,虫体可脱落、死亡。要及时换水50%~60%,排除脱落的虫卵,防止以后复发。
  • 使用1×0.000001甲苯咪唑全池泼洒,72h后,虫体可脱落、死亡。要及时换水50%~60%,排除脱落的虫卵,防止以后复发。

2. 预防措施

  • 海区网箱养殖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勤洗网,勤换网,保持水流通畅。
  • 池塘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经常换水调节水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虫药。
  • 引进、购买鱼苗时要慎重,避免引入病原。

五、案例分析

某养殖场在2019年发现河豚鱼感染异钩虫病,发病率高达80%,死亡率达30%。通过采取以上防治措施,经过1个月的治理,发病率降至10%,死亡率降至5%,养殖场损失得到有效控制。


说完了河豚鱼养殖常见病异钩虫病,由寄生虫异钩虫引起,影响鱼体健康和生长。,现在来谈谈河豚鱼养殖寄生虫防控策略研究。

一、河豚鱼养殖常见寄生虫病解析

在河豚鱼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是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例如,小瓜虫病和异钩虫病就是典型的寄生虫疾病。小瓜虫病多在冬春季节爆发,对河豚、黄颡鱼等鱼种危害极大。异钩虫病则会导致鱼体消瘦,严重时甚至死亡。

河豚鱼养殖常见病异钩虫病,由寄生虫异钩虫引起

二、寄生虫病的症状与危害

小瓜虫病会使病鱼体色变黑,身体瘦弱,鳃呈贫血症状,失去食欲,游泳无力,直至衰弱死亡。异钩虫病则会引起鱼体消瘦,贫血,严重时造成鱼体死亡。这两种疾病不仅影响河豚的生长和成活率,还会导致养殖成本的上升。

三、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

针对寄生虫病的防控, 应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勤洗网,勤换水,保持水流通畅。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虫药,可以有效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对于已发病的鱼群,可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10%的硫酸二氯酚按每kg鱼体每天3~5g拌食投喂,连喂5天。
  • 每立方米水体最高可用500g甲醛药浴0.5小时,发病期间隔10天药浴一次。
  • 使用甲苯咪唑、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四、本地化案例分析

在某地区,河豚鱼养殖户小李曾遭遇小瓜虫病的困扰。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鱼苗死亡率高达80%。后来,小李在专家指导下,采取了合理的防控措施,包括定期消毒、调整饲料配方、使用抗虫药物等,使得鱼苗死亡率降至10%以下,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五、未来展望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河豚鱼养殖寄生虫病的防控将更加有效。未来,应加强对寄生虫病的研究,开发新型药物和防控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58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