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猪价飙升,供需失衡成主因
哎哟,说起来这东北的猪肉价格,最近可是让人心里直打鼓。咱们先不说那飙升的猪价,单是看着那一个个肥嘟嘟的小猪崽,就让人忍不住想笑。可这笑过之后,咱们得好好想想,这猪价为啥能涨得这么厉害呢?
因素 | 影响 |
---|---|
供给端成本上涨 | 导致养殖成本增加,猪价自然就上去了。 |
产量减少 | 猪少自然贵,这道理谁都懂。 |
非理性囤积惜售 | 有些人就是喜欢囤货,结果把市场搞乱了。 |
投机炒作 | 有人看准了商机,就开始炒作,搞坏了市场。 |
国际市场价格飙升 | 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国内市场就跟着动。 |
那这供需失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得好好说说。这猪粮比价,哎呀,真是让人心疼。按照毛猪价格和猪肉价格1:1.6的比例来算,东北三省的猪肉价格均已经超过了30元大关。去年非瘟发生后对东北三省的养殖户影响最大,第一起在去年八月发生在辽宁沈阳,从第一起非瘟发生后,东北三省的猪价也开始了降价,去年年底黑龙江省的生猪价格已经跌至4元每斤,飞速下降的猪肉价格使很多养殖户都苦不堪言。
再看看这南方地区,猪价虽然相对疲软,但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市场供需状况、消费习惯以及养殖户的出栏策略等因素有关。当前猪价的上涨主要受到供应减少和需求增加的共同推动。需求带动叠加物流运输影响,导致局部供需不平衡,引发猪价上涨。另外,东北地区从13.4元/公斤最高上涨至15.3元/公斤,两广地区从13.1元/公斤上涨...
较3月的低点涨幅则超过70%。与此同时,生猪期货的价格也大幅上涨。7月4日,猪肉股涨停,生猪价格最高达22755元/吨,创今年以来新高,日内涨幅7.71%。 本轮国内生猪价格大幅上涨由多重因素导致。供给端的成本上涨和产量减少,以及非理性的囤积惜售,投机炒作,国际市场价格飙升传导等因素都对猪肉价格产生了推动作用。
说到这,咱们得聊聊猪的生物学特性。大猪怕热,小猪怕冷;其实其他的动物也具有大怕热小怕冷的特点,但把这个特性落实在猪身上,是因为猪对温度比其他动物更敏感。小猪价格-今日断奶小猪价格多少钱一斤,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讨论,一是猪的保温方式,二是猪的散热方式。
国庆过后,东北猪价骤然上涨。10月8日至今,东北地区生猪价格快速反弹,并带动其余省份价格上涨。据统计,截至10月12日,东北地区好良杂生猪出栏均价11.51元/公斤,4天内上涨1.43元/公斤,涨幅14.19%。此波上涨主要是从东北地区开始,逐渐蔓延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直至全国出现普遍上涨情况。
供应收紧需求提升,支撑猪价涨幅扩大。9-10月辽宁好良杂标猪与大猪价差。导致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的原因如下:养殖端方面,进入秋收季,部分养殖单位生猪销售人员减少,生猪出栏量降低。同时,大猪价格与标猪的价差逐渐拉大,且生猪外调顺畅,散户对后市信心提升,抗价惜售意向增强;规模养殖集团顺势缩量抬价,生猪供应短时收紧,屠宰企业收购难度增加。
需求端方面,因近期猪肉价格偏低,随着天气转凉,南北方开始提前腌腊、灌香肠,对终端需求有明显的提升。猪肉产品走货好转,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明显,从图中看出,12日的开工率已超过中秋、国庆节前集中备货时期的开工率。据统计,截至10月12日,国内重点省份屠宰企业平均开工率33.06%,环比涨5.24个百分点,同比涨17.36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收储对消息面有一定的提振,增加了业内对后市的信心,是养殖端压栏、屠宰端提量的“底气”来源之一。
利好拉动有限,东北猪价上行空间有限。供应方面来看,10月份东北地区规模场出栏计划较上月增加,且大猪价格虽高于标猪,但养殖大猪盈利仍差,多数散户无特意压栏意向,生猪供应整体充足。需求方面,近期猪肉价格涨幅偏大,对下游需求有一定制约,加之屠宰企业收购难度增加,部分屠企开工率已下降。综合来看,短期内东北地区生猪价格再涨时间、空间皆有限,其余地区缺乏上行引导,局部地区生猪价格不乏有回落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