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成功秘诀:选址、饲料、防疫
外部环境控制
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进行植树种草进行环境绿化,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作用。在猪场内的道路两侧全部栽植行道树,每幢猪舍之间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如速生杨树等,场区内的空地种上蔬菜、花草和灌木,在场区外围种植5—10米宽的防风林。
植树种草进行绿化
这样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减低70%—80%,又能使炎热的夏季气温下降10%—20%,还可将场区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空气中的细菌减少20%—80%。
搞好粪污处理
猪场的粪污包括固体和液体两个方面:一是固体,即干粪,比较容易处理。可直接出售给农户作肥料或饵料,亦可进行生物发酵,生产出猪粪生物有机肥,这种肥料除了保持猪粪本身的肥效外,其中的有益菌能起到除臭、除湿、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内部环境控制
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不耐潮湿,还需要洁净的空气和一定的光照,因此,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和工艺设计都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考虑。
温度
温度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主要表现在:仔猪怕冷,低温对新生仔猪的危害最大,若裸露在1℃环境中2小时,便可冻僵、冻昏、甚至冻死,即使成年猪长时间在-8℃的环境下,可冻得不吃不喝,浑身发抖,瘦弱的猪在-5℃时就冻得站立不稳。
湿度
湿度是指猪舍内空气中水气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猪的适宜湿度范围为65%—80%,试验表明,温度在14℃—23℃,相对湿度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猪只生存。生长速度快,肥育的效果好。
空气
规模化猪场由于猪只的密度大,猪舍的容积相对较小而密闭,猪舍内蓄积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氨、硫化氢和尘埃,猪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最大允许值,二氧化碳为3000ppm,氨30ppm,硫化氢20ppm,空气污染超标往往发生在门窗紧闭的寒冷季节。
光照
适当的光照可促进猪的新陈代谢,加速其骨骼生长并杀菌消毒。试验证明,繁殖母猪的光照增至60—100勒克斯,可使繁殖率提高4.5%—8.5%,使新生仔猪窝重增加0.7—1.6公斤,使仔猪的育成率提高7.7%—12.1%。乳仔猪和育成猪的光照度提高到60—70勒克斯,可使仔猪的发病率下降9.3%;哺乳母猪栏内每天维持16小时光照,可诱使母猪早发情。
营养环境控制
氨基酸平衡日粮,是指依据“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的日粮,即日粮的氨基酸水平与动物的氨基酸水平相适应的日粮。据报道,在满足有效氨基酸需要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日粮的蛋白质水平。
配制氨基酸平衡日粮
在满足有效氨基酸需要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日粮的蛋白质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畜禽粪便、圈舍排泄污物、废弃物及有害气体等均与畜禽日粮中的组成成分有关。将猪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每降低1%,氮的排出量则减少8.4%。如果将日粮中的粗蛋白含量从18%降低到15%,即可将氮的排放量降低25%。
合理利用饲料添加剂
在日粮中添加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和丝兰提取物等,能更好地维持畜禽肠道菌群平衡,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环境污染。
实行阶段饲养,提高管理水平
实行阶段饲养,可以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随着畜禽体重增加,维持需要减少,脂肪沉积组织增加,瘦肉组织沉积减少,采食量增加,而所需日粮的营养浓度逐步降低。有试验表明,多段饲养可提高饲料转化率70%,尿氮可降低14.7%,氨气排出量可降低16.8%。
要搞好规模化养猪场就必须做好环境控制,必须从猪场的内外环境和营养因素、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猪只的生产性能,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未来,我国养猪业将朝着生态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