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疫病是一种危害冬瓜生长的真菌性病害
冬瓜疫病,这个听起来陌生却又常见的名词,对于冬瓜种植者无疑是心中的一大隐患。这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不仅影响冬瓜的生长发育,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冬瓜疫病的神秘面纱,并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
名称 | 冬瓜疫病 |
---|---|
病原体 | 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 |
主要症状 | 茎、叶、瓜果上出现水渍状斑点,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 |
传播途径 | 风雨、灌水、病残体等 |
冬瓜疫病的发生与湿度密切相关,尤其在多雨季节,病害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
症状:茎、叶、瓜果上出现水渍状斑点,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
传播途径:风雨、灌水、病残体等。
发病时间: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防治冬瓜疫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选用抗病品种如广东南海青皮冬瓜、黑皮冬瓜,杂一代12号、16号等。
2. 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3. 药剂防治
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0%唬·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 轮作与嫁接实行3年以上轮作,减少菌源积累;采用嫁接技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冬瓜种植过程中,疫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它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还会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疫病的发生,通常与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密切相关。识别疫病 要从症状入手:苗期染病时,茎、叶、叶柄及生长点呈暗绿色水渍状,植株萎蔫,直至干枯死亡。成株期,疫病多从茎嫩头或茎节部开始,初始表现为水渍状斑点,随后变软,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整株枯死。
冬瓜疫病的发生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栽培方式、肥水管理有密切关系。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也能携带病菌。温暖地区厚垣孢子也可能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的带菌率高,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飞溅、灌溉水或气流传播。
在冬瓜疫病的防治上,我们需采取综合措施: 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青皮荷白粉的冬瓜品种,如广东南海青皮冬瓜、黑皮冬瓜等。 2. 清洁园区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3. 轮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减少病菌积累。 4.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百泰可分散粒剂、霉多克可湿性粉剂等药剂。 5. 土壤处理使用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进行苗床药土消毒。 6. 栽培管理高畦深沟栽培,铺设地膜,雨后及时排水。 7. 物理防治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等。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冬瓜疫病的发生,保障冬瓜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