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进口激增,国内产业受损加剧
三是过度进口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对豆农的就业收入造成了不利影响。大量进口使得我国大豆乃至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大幅下降,大豆的自给率已从入世初期的53%下降到目前的13%,食用植物油整体自给率从74%下降到36%。大豆产业萎缩、种植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到数百万豆农的就业增收和生计安全。
正是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东北农民万不得已才改种了玉米。现在美国又就我国对三大主粮国内政策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美国的做法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食用植物油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豆粕主要用作饲料,大豆过度进口给我国利用冬闲田种植的油菜籽产业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给饲料粮生产也带来了不断加深的挑战。
二是过度进口对国内价格造成了显著的打压和抑制,大豆生产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削弱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我国大豆户均种植规模是美国大豆主产区平均种植规模的1/600,我国每公顷耕地要养活的农业人口数是美国的上百倍。这决定了我国大豆产业缺乏基础竞争力,决定了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与美国等主要出口国的差距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大豆生产成本比美国高出一倍多。
由于我国大豆实行3%的单一进口关税,大量高补贴的国外大豆长驱直入,使得国内大豆价格既不能因为生产成本的上升而相应上升,也不能随需求的拉动而相应提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大豆种植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入世以来大豆每亩成本收益率由20%多下降到2014年的-4%。一个产业没有合理的利润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
倪洪兴:我国大豆市场高度开放,实行3%的单一进口关税,我们在入世时还不享受进口激增时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的特殊保障机制。如果说大豆等个别产业受到进口冲击后,还可以通过调整结构来减缓其实质性影响,那么在大宗农产品普遍面临进口压力的情况下,大豆过度进口带来的影响将更为全面、广泛,这必须有效应对。
我国大豆市场现状及挑战年份 | 大豆进口量 | 大豆自给率 |
---|---|---|
2001 | 1394 | 53 |
2015 | 8169 | 13 |
我国是大豆原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豆种质资源优势,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入世以来,在大豆需求快速增长、进口持续大量增加的同时,国内生产不断减少,自给水平大幅下降。
一是过度进口对国内生产造成了显著的挤压和抑制,使国内生产不但没有随需求增加而增长,反而大幅减少。2001至2015年,我国新增大豆需求6413万吨,进口增加6775万吨,新增市场需求100%被进口大豆占有,而且既有市场也被进口挤占。
倪洪兴:我国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扩大进口有利于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减缓农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豆贸易不是要不要进口的问题,而是如何确保进口适度适当的问题。大豆进口过度、增速过快、价格过低,直接影响了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给数千万豆农的就业增收带来了影响,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入世以来,我国大豆进口的具体情况是什么?进口对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什么样的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应对大豆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听听他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面对国际市场对中国大豆产业的严重冲击,如何提升中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我国大豆进口猛增的代价及根源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规范进口且高度重视现有跨国资本垄断格局,政府加强对大豆产业的
我们谈过了大豆进口激增,国内产业受损加剧,亟需有效应对。,再来谈谈大豆进口激增,产业受损,需创新应对策略。。
大豆进口激增:产业受损的现实以东北某县为例,当地农民万不得已改种玉米以应对大豆进口带来的冲击。此案例反映出,大豆进口过度对国内农业生产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需采取创新策略,保障国内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强化检验检疫,降低风险鉴于食用植物油和豆粕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大豆进口过度给我国油菜籽产业和饲料粮生产带来了显著影响。因此,在科学基础上,需进一步强化进口大豆的检验检疫,严格监管包装、运输、加工、标识等环节,以降低进口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完善产业支持,建立补偿机制 提升产业竞争力,规范进口 展望未来大豆进口激增对我国产业造成了挑战,但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通过强化检验检疫、完善产业支持、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措施,我国有望实现大豆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