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大豆供应不足,亟需将大豆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备受关注。只是,因为全球市场变化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大豆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将大豆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质来源,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近年来我国大豆自给率持续下降,严重依赖进口。
年份 | 国产大豆产量 | 大豆进口量 |
---|---|---|
2010 | 1500 | 520 |
2015 | 1200 | 830 |
2020 | 1100 | 1200 |
面对大豆供应不足的严峻形势,以下政策建议值得考虑:
全面强化粮食和战略储备监管,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应急储备保障能力。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国内企业和农户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能力。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大豆单产和质量,推动建立低土地流转成本的规模经营。
成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管理机构,形成政策合力。
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打造国际粮食航母。
具体措施实施以下为具体措施的实施情况:
2019年,我国全面强化粮食流通和战略储备监管,全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应急储备保障能力。
2020年,我国启动了大豆产业保障措施,严厉打击进口大豆非法进入豆制品加工市场的行为。
2021年,我国加大了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投入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大豆供应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挑战。将大豆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大豆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确保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稳定,政府明确了大豆产业的基本政策目标,包括大豆产量、播种面积、自给率、市场定位以及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的开工率等。以市场定位为例,国产大豆目前主要定位于食品加工领域,而政策要求恢复历史上食用非转基因大豆油脂的市场地位。同时,设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管理机构,形成政策合力,确保政策有效实施。
二、监管强化:粮食流通与战略储备监管全面升级
2019年,我国全面强化粮食流通和战略储备监管,旨在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强调,今年将重点抓好粮食收储和储备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确保粮食库存安全。
三、价格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夺取定价权
完善大豆价格形成机制和夺取定价权是增加大豆的核心条件。建议整合农业、商务、粮食等部门及中粮、中储粮等公司力量,建立权威的全球大豆供求信息系统,克服依赖美国农业部数据的缺陷。此外,实施类似于美国2002年农业法案的直接与反周期补贴政策,提高国内企业和农户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能力。
四、生产成本: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提高单产和质量
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是增加大豆的基础条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我国大豆的单产和质量,如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黄35”品种在新疆地区的实验田已经连续4年创造了亩产超400公斤的纪录。同时,推动建立低土地流转成本的规模经营,解决黑龙江省农地流转成本高的问题。
五、国际竞争力:扩大国产大豆需求,提高国际竞争力
扩大国产大豆需求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大豆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包括生产、流通、贸易、价格、加工等诸多方面。通过政府全方位的努力,提高国产大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政策目标:长期化增加大豆或保护大豆的政策目标
2016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增加大豆的政策目标,以及农业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绝不能轻言放弃大豆”的口号,说明大豆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已经发生转变。增加大豆或保护大豆的政策目标应长期化。
七、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际粮食航母
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是增加大豆的重要载体。以九三油脂为主体,吸引众多民营加工企业加入,提高国产大豆油脂企业的开工率。
八、贸易保护:运用适度贸易保护手段,保障国产大豆
在世贸组织规定的制度框架内,实施必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和贸易救济措施,严厉打击进口大豆非法进入豆制品加工市场的行为。
在国产大豆存在价格劣势的情况下,扩大国产大豆需求还需运用差异化竞争手段。如宣扬国产大豆的传统文化及品种特征,提高消费者认知上的差异化,实行全面的差异化,营销渠道差异化等。
解决市场需求不足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扩大国产大豆需求,解决国产大豆销售困难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