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价改坚持市场化,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在农业领域,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近日,多位农业专家指出,我国农业政策正从增产导向型向供需平衡、竞争力提升转变,预计两到三年内,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将逐步完善。其中,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尤为引人关注,其核心便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粮食市场的稳定。长期以来,我国玉米价格受临储政策影响较大,导致价格波动较大。而因为临储政策的逐步退出,市场化改革成为玉米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
年份 | 玉米临储收购量 | 玉米市场价格 |
---|---|---|
2015 | 1.2543 | 2000 |
2016 | 1.0 | 2200 |
2017 | 0.8 | 2400 |
从上表可以看出,因为临储政策的退出,玉米市场价格逐渐回归理性,且价格波动幅度有所减小。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化改革在玉米价格形成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玉米产业链包括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市场化改革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深远。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种植结构调整
市场化改革使得玉米价格更加贴近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例如,在价格较高的年份,农民倾向于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而在价格较低的年份,则可能会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转而种植其他作物。
2. 收购环节
市场化改革使得玉米收购更加灵活,有利于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增加玉米“过腹”和加工转化的规模。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收购成本,提高收购效率。
尽管市场化改革为玉米产业链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市场化改革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区玉米价格波动较大,给农民利益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民利益保护,确保农民增收。
市场化改革要求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提高整体竞争力。因此,需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
3. 政策支持
针对我国玉米价改坚持市场化,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观点结束,现在看玉米价改:市场主导,案例解析与趋势展望。
2016年,我国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改为“市场化收购”与“生产者补贴”的新模式。这一改革举措使得玉米价格从此市场化,供需关系成为决定我国玉米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
要完全理顺玉米产业链条,市场化改革是唯一出路。通过价格手段逐步促使比较优势不明显的地区退出玉米种植,以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我国玉米库存量巨大,价格完全市场化迫在眉睫。
多位专家在会上表示,经过连续8年的临储收购,我国玉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仅2015-16年度国家临储玉米收购量就达1.2543亿吨,除去临储拍卖加上临储转国储等消化的库存,尚剩余约8300万吨。
因为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玉米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玉米价格将更加合理,产业链条将更加完善,农民收益将得到有效保障。同时,玉米产业也将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玉米价格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坚信,我国玉米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