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玉米贸易格局变化,需分析国内外市场动态

因为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我国玉米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的变革。专家预测,我国很快将从国外进口玉米,这必将影响全球玉米贸易格局。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播种面积占世界的近1/4,产量占4成多,国际贸易量占全球的2/3左右。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消费量约占全球玉米产量和总消费量的1/5左右。今年以来我国玉米出口大幅减少,个别企业已尝试从国外进口玉米,一些小批量集装箱进口玉米已经到货,山东等地的部分企业7月甚至出现了整船进口玉米。

玉米贸易格局变化,需分析国内外市场动态

一些专家预测,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进口、出口双向参与国际玉米贸易流通的趋势已逐步显现。我国将由原来的单纯输出转向输出、输入双向参与,对全球玉米贸易格局的影响也会与日俱增。但这种双向的趋势仅为一个过渡期,我国将最终进入玉米净进口阶段。

变化 具体表现
玉米主产区季节性收购逐步弱化 与以往相比,玉米主产区季节性粮食收购已由农民集中售粮逐步转为常年售粮。
玉米进口集中度远低于出口 欧盟、墨西哥、日本和埃及一直是玉米最主要的进口国家和地区,2019/20年度四国/地区进口量分别为2100、1800、1600和1000万吨,占全球玉米进口总量的37%。
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扩张 我国已尝到油脂加工行业大规模扩张的苦头,为此,对玉米加工行业产能扩张的苗头,有关部门应汲取过去的教训,尽快加强审批管理。

面对这些变化,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及早予以重视,制定对策。

提高玉米战略资源意识,挖掘玉米资源的效用。

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合理布局,防止产能过剩。

提前做好玉米进口的战略规划,为玉米种植户提供增收保障。

据了解,目前收储企业每年的7月、8月还可以收购到玉米,这种新情况反映出玉米种植户的市场意识在逐年提高。不少大规模种植户还开始关注玉米期货走势,以此作为销售参考,如此将使玉米产区的贸易价格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

国内玉米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长,总体供求趋紧。

东北地区玉米产区贸易用量逐年减少,玉米外运贸易规模不断缩小。

对即将出现的玉米进口问题,提前做好战略规划。

美国是全球玉米生产、消费、贸易及定价中心。因为美国生化能源玉米消费的增加,美国国内玉米消费比重将不断提高。按照美国能源部门的规划,2012年之前,美国可再生燃料产量将达到75亿加仑左右,折合2430万吨,其中大部分来自酒精。未来三四年内,美国玉米出口量和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缩小,但其主导国际市场的状况仍难改变。

未来几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也将大幅减少。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出口玉米227万吨,仅为去年同期的46%。从目前看,受成本影响,今年后期玉米出口量仍将比去年大幅减少,难以达到预计的500万吨,甚至有可能达不到去年的三分之一。

面对玉米贸易格局的变革,我国应积极应对,加强国内外市场动态分析,制定合理的贸易策略,以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我国玉米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玉米贸易新格局逐渐显现。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我国玉米产业,更对全球玉米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以下,让我们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这一新格局,并展望未来。

玉米贸易格局变化,需分析国内外市场动态
案例分析:进口玉米的兴起

山东某大型饲料企业,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开始尝试从美国进口玉米。今年以来,这家企业已经通过集装箱和小批量船只,成功进口了数万吨玉米。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饲料产品的质量。据企业负责人介绍,预计未来进口量将继续增加。

玉米主产区季节性收购逐步弱化,贸易价格呈现平稳走势。自2005年以来,玉米收购市场已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农民将湿粮晒干存储,等待高价出售。这一现象反映出,玉米种植户的市场意识逐年提高。

全球玉米贸易格局中,玉米进口集中度远低于出口。欧盟、墨西哥、日本和埃及一直是玉米最主要的进口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和墨西哥的进口玉米主要来自美国,这两国也是美国玉米最主要的两大出口国。这一格局表明,玉米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多元化趋势。

对策建议:迎接新格局的挑战

面对新的玉米贸易格局,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及早制定对策。一方面,提高玉米战略资源意识,挖掘玉米资源的效用。另一方面,加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规划管理,合理布局。此外,应提前做好玉米进口的战略规划,合理开展玉米进出口业务,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