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连灾致农资赊销加剧,农户资金链紧张
入夏以来,多地小麦产区频现灾害,小麦品质和产量双双下滑。5-6月份,江苏、安徽及河南大部分地区雨水偏多,有效光照不足,不利于小麦灌浆和收割。小麦在地时间过长,导致部分小麦早衰、死亡,籽粒不够饱满,同时已经成熟的小麦无法及时收获,部分地区小麦出现发芽迹象和轻度霉变。
此外,安徽、河南等地在小麦抽穗扬花和灌浆期遭遇连阴雨天气,有效光照不足,为赤霉病发生提供了条件。部分麦区赤霉病多年发生,原有菌种抗药性增强,导致今年小麦赤霉病较常年偏重发生,小麦灌浆受到影响。
一边是用粮需求比往年更大、各地寻求优质原粮的酒企,一边是千余吨小麦难寻销路的农户,两者相距仅18公里,却不知道彼此。9月23日,在邛崃市邛酒产业中心和邛崃市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古川酒业原粮采购负责人和公司总工程师与农户一边聊,一边查看着手中的小麦,食品安全的检测报告已经有了,他们要再带点样品回去测下水分、淀粉等指标,看是否适合……
因为时间推移,卖粮难的影响正逐渐向深层次传导:由于经纪人收购的小麦难以脱手,致使包括种粮大户在内的售粮农民遭遇“打白条”,后者因此无法兑付农资商户的赊销款。持续卖粮难还通过粮食链、资金链、土地链的传导,引发连锁不良反应:粮食经纪人大量购粮后滞销;种粮大户艰难维持,无钱投入再生产;农资经销商赊销严重,经营困难……
虽然赊销是农资销售的痼疾,但今年市场状况让很多经销商感到资金压力更大。上季小麦赤霉病至今小麦没卖完,近期,从山东、河北、安徽市场了解到,今年赊销现象加剧,欠款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秋季备肥进度。
华北、西北地区小麦入仓已经完全结束。从今年华北、西北地区的小麦产量看,平均亩产大约在850斤,这样产量较往年相比相对较差。造成今年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较上年差、灾情偏重。去年麦播以来,北方麦区光温水匹配略差,小麦冬前生长不足,返青期略早于常年,返青后苗情基础偏差;江淮麦区遭遇连续阴雨和低温天气,导致小麦播期推迟。
粮价低迷:冲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剧农资赊销粮价低迷冲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影响土地流转市场规模、价格及种植结构,同时会加剧农资赊销。今年春节过后,小麦市场曾出现强势上涨,4月底山东地区收购价格1.26-1.28元/斤,累计涨幅6%。在种地没有利润保障的情况下,农户是不会轻易现款买农资的,更何况大户本身就抗风险能力差,赊销严重。
农资成本上涨:粮食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乏力农资成本的增长让粮食增产不增收,造成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今年土地流转规模减少,不少个人或合作社有可能退出土地流转市场,或在传统粮食作物中,寻找能够抗风险的作物选择性种植。种植收益减少,农民更是不愿意将钱拿出来,或者本身就缺钱。尤其是上百亩的玉米种植大户,往年一亩地的纯利润为200多元,而今年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政策扶持:淡储政策执行,优惠逐步退出截至目前,除了淡储政策还在执行之外,此前的电价、运价、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几乎统统取消,而淡储这一最后的福利并不是普惠性的。扶持产业的政策在一个个退出,加上优惠政策取消抬高了制造成本,而另一头产能过剩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政策名称 | 政策内容 | 实施时间 | 退出时间 |
---|---|---|---|
淡储政策 | 国家在粮食丰收后收购部分粮食进行储存,以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 1993年 | 持续执行 |
电价优惠政策 | 对农业生产用电实施优惠电价政策。 | 2001年 | 已取消 |
运价优惠政策 | 对农业生产运输实施优惠运价政策。 | 2004年 | 已取消 |
增值税优惠政策 | 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增值税优惠税率。 | 2008年 | 已取消 |
仅以陕西省为例,当前省内小麦收购价格在0.83-0.84元/斤。这样的价格对农资市场的主要影响在于以下四点:其一、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个别区域有少量撂荒现象。其二、由于粮食价格下跌,农民惜售现象明显,致使手中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下一季农资产品购买投入。其三、化肥价格低位徘徊,尿素、磷酸二铵等传统肥料销售要好于复合肥及高端肥料。其四、基层农资赊销严重,一时难有好转。但经销商已经意识到赊销风险,开始采取让价不让款等方式应对。
粮食经纪人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麦不好收也不好卖。这位粮食经纪人6月份在农民地里收粮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今年小麦的问题,现在由于芽麦率高,万般无奈,只能割肉低价售出,损失惨重。记者了解到,邯郸市今年小麦种植面积580万亩。
今年小麦连灾叠加农资赊销,导致农户资金链紧张。政府、企业和农户应共同努力,缓解这一困境。
农资成本的增长让粮食增产不增收,造成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农资赊销严重,资金限制行业发展。农资的传统销售渠道基本从厂家出货,赊销现象在基层农资市场尤为突出。经销商们开始意识到赊销风险,采取让价不让款等方式应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