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长江流域棉花区灾后,棉花生产面临严重问题
2016年7月,长江流域棉区遭遇异常天气,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加强灾后管理,农业部棉花专家指导组特制定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受渍涝棉田,要开好“三沟”,排涝降渍。遭受高温少雨棉田,要做好抗旱救灾准备,防止高温热害和干旱:
提前蓄水,增强棉田灌溉能力,保证及时有效的抗旱水源;
棉花叶片出现萎蔫时,应及时抽水灌溉;
下午6-7点,棉叶卷曲不能恢复的棉田,可在太阳下山后进行沟灌或串灌,防止温差过大,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灌溉时以水不上厢为宜;
灌水最好结合追肥,每亩撒施尿素5-7.5千克,增强棉花应对“蒸烤”的能力,通过灾伤肥补,降低损失程度。
二、合理化控化控应根据天气、长势、施肥量决定缩节胺的用量和使用时间。对水肥条件较好、长势较旺的棉花,以控为主,先化控后追肥;对长势正常的棉花,以稳为主,边追肥边化控;对受灾棉花和生育进程明显偏晚的棉花要以促为主,上喷下追。一般在盛花至盛铃期,每亩用缩节胺2-2.5克,按产品说明书兑水喷施,打顶后3-4克/亩。出现旱情的地块,应轻控或不控。受灾害影响的棉花,叶面应喷施促进型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或尿素以促进生长。
三、病虫害防治迟发棉田利于棉盲蝽发生,干旱会加重棉铃虫、红蜘蛛、烟粉虱和斜纹夜蛾的发生。应根据病虫预测预报,及时到田间查看,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发展动态,达到防治标准时要及时用药,减轻危害。
病虫害 | 防治方法 |
---|---|
棉盲蝽 | 硫丹或毒死蜱适时喷防 |
棉铃虫、斜纹夜蛾 | 菊酯类、有机磷类及混合等农药防治 |
红蜘蛛 | 螨剂防治 |
烟粉虱 | 吡虫啉、阿维菌素、扑虱灵等药剂防治 |
棉花在前期遭受多雨、高温胁迫后生长虚弱,后期容易落花落铃,病虫害加重,易发生早衰现象。为防止脱落早衰,一要施好盖顶肥,在施用花铃肥的基础上,一般在打顶前后,每亩施尿素5千克;二要喷施叶面肥,用5%的尿素溶液,选晴天早晚,隔一周喷一次,喷3-4次;三要及时整枝除赘,对营养过旺的棉田,去除空枝、赘芽,改善透光通风条件,减少烂花烂铃,减轻黄萎病二次暴发流行引起的早衰,降低落花落铃,促进棉铃发育。
对于受渍涝的棉田,关键在于迅速开好“三沟”,确保排涝降渍。而在高温少雨的情况下,棉田抗旱工作同样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提前蓄水,提升灌溉能力,保障抗旱水源的及时供应;另一方面,当棉花叶片出现萎蔫时,应立即进行灌溉。下午6-7点,若棉叶卷曲无法恢复,可进行沟灌或串灌,以避免温差过大导致的蕾铃脱落。此外,灌溉时应注意水不上厢,最好结合追肥,每亩撒施尿素5-7.5千克,增强棉花抗灾能力。
通过以上技术指导,长江流域棉区棉农在灾后生产中,将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