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鲫鱼,如何带动一个地区的渔业产业链发展
也是农业农村部向全国重点推广的五种淡水鱼之一。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当地主官的重视。公开资料显示,在确保县域内10万亩彭泽鲫养殖面积的同时,当地每年向全国销售彭泽鲫鱼苗5亿尾以上,年产值达3.45亿元,带动了当地1500多人就业。
数据 | 描述 |
---|---|
养殖面积 | 县域内10万亩 |
年销售苗数 | 5亿尾以上 |
年产值 | 3.45亿元 |
就业人数 | 1500多人 |
产业园在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助力渔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和服务等环节一体化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的同时,还致力于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渔业...
据了解,自从本世纪初龙池鲫鱼面临生长危机,近乎销声匿迹后,六合区启动龙池鲫鱼提纯复壮工程,经过六年的努力,龙池鲫鱼已从当年几近消失的边缘发展成具有从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成品鱼养殖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南京龙池水产开发公司负责人邢志伟向记者描述了从一只鲫鱼锻造出一个大产业的经过。
彭泽县是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县、“中国鲫鱼之乡”,原产于彭泽县芳湖、太泊湖、丁家湖等天然水域的彭泽鲫,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也是农业农村部向全国重点推广的五种淡水鱼之一。
加速建设渔业产业大脑,打造以产业服务、产业地图、全产业链数字化为核心的产业大脑,形成上下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数字渔业产业体系...
一直关注着深海养殖发展的省人大代表梁思桥,现场讲述了一个“一条鱼带动200亿元”的生动案例:因为海洋牧场得到有力支持,湛江金鲳鱼养殖相关产业...
江苏兴化水网纵横,渔业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当地的一条鱼,不仅富了养殖业,兴了加工业,也带动了旅游业发展,成了江苏农特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缩影...
邮亭陈鲫鱼创始人陈青和的手艺,传自他的父亲,陈清和回忆道:“他父亲最爱吃的就是鱼,所以自然练得一手煮鱼的好手艺。”陈青和的厨艺之路从30多岁开始,“那个时候80年代初刚刚允许私人经营餐厅,所以我就想把父亲的手艺用起来,摆个摊摊卖鱼。”但陈青和也坦言,自己最开始的小摊并不是打邮亭鲫鱼的牌子,“那个时候主要是卖火锅,兼搭着卖鲫鱼,后来吃鲫鱼的客人越来越多了,干脆我就只卖鲫鱼了。”那时候,多数餐馆都还是在烹制一斤以上的大鱼。用手掌大小的鲫鱼炮制出的邮亭鲫鱼,一夜之间冲进成都,敲开山城。“仿佛一夜邮亭风,千店万店吃鲫鱼”。
邮亭镇,位于重庆大足的最南端,地处渝西川东交界,是旧时下到重庆,上达成都必经之驿站,自古为成渝交通咽喉,原为“邮停”,意为邮政信件等停留之地,史称“邮亭铺”、“邮亭驿”。
清代咸丰年间,南来北往的行人停留邮亭铺,喝茶、打牌、吃饭、住宿,好一派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于是,当地一些精明的渔民便依托邮亭铺开起了路边鲫鱼店,熬鲫鱼汤、煮鲫鱼方便行人食用。不料,这里煮出的鲫鱼以其味鲜、细嫩,赢得过往官家和商贾大加赞赏。天长日久,名声远播,生意日渐红火。陈青和师傅自创的邮亭陈鲫鱼。现在邮亭鲫鱼已经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吃嘴们排队候号等吃邮亭鲫鱼的热情,乐坏了餐馆老板,也乐坏了卖鱼碟的瓷器老板。陈青和笑着聊起他听过的传闻,成都某瓷器老板,代理了一种略大于手掌的鱼形瓷碟,因为邮亭鲫鱼的火爆,几月间就做了以往几年的销量。邮亭鲫鱼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
特别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除川渝两地刮起了一股“邮亭鲫鱼”旋风外,甚至江苏等省外一些城市里,也可见到“邮亭鲫鱼”店。在邮亭鲫鱼的发源地邮亭镇,更是形成了邮亭鲫鱼一条街,经营户超过了20户,从业人员200余人。历史悠久的邮亭鲫鱼,如今成为大足的一张特色名片。
了解了一条鲫鱼,如何带动一个地区的渔业产业链发展?,现在聚焦于打造‘鱼’牌经济,引领区域渔业升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