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红枣产业面临市场萎缩、品质参差不齐等困境
榆林红枣,曾经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却面临着市场萎缩、品质参差不齐的困境。如何让这颗明珠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摆在榆林红枣产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市场萎缩:受气候变化、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榆林红枣市场逐渐萎缩,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波动较大。
2. 品质参差不齐:由于种植技术、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红枣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红枣的需求。
二、破局之道序号 | 策略 | 具体措施 |
---|---|---|
1 | 推广精细化管理 | 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次、枣农技能培训,推广降树体、调密度、减枝条、巧施肥等科学技能。 |
2 | 利用红枣文化带动红枣市场 | 每年举行一次榆林红枣文化推介会,组织团队在全国各大城市召开红枣推介会,建设枣乡特色步行街、枣业博览园等。 |
3 | 突出发展优生区红枣 | 全市红枣不宜再进行量的扩张,要更加注重质的提升,突出发展佳县、吴堡、清涧三县沿黄10公里范围内的优生区木枣、油枣等乡土优良品种。 |
4 | 加强红枣加工 | 支持小微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补贴购进自然风干机,鼓励成立饲料加工厂,消化残次红枣,增加枣农收入。 |
5 | 抓好“互联网+红枣”建设 | 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企业推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化营销方式。 |
1. 枣农队伍萎缩:受比较效益影响,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营枣树的主体呈兼业化和老龄化态势,萎缩严重。
2. 红枣品质下滑:由于粗放管理,特别是滥用化肥,导致枣树抗体减少、病虫害严重,结出的红枣酸味明显、颗粒变小、皮厚肉少,虫枣居多,市场认可度不高。
4. 红枣产业化建设严重滞后:红枣没有统一的丰产栽培技术标准,枣农缺乏专业技术培训,红枣经销大多停留在客商上门收购或当地群众自发经营。
5. 品牌战略滞后:红枣品牌整合不力,品牌效应没有形成,如“佳县油枣”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千年枣园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包装品牌及商标注册分散零乱。
6. 红枣产业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范例:清涧县双庙河村在2014年红枣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间作的粮食却获得了丰收,产量上万斤的有近10户。
7. 做大做强榆林红枣品牌: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统一品牌包装,逐步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榆林红枣专卖店或进入超市,专售高端精装红枣和深加工的名牌产品。
8. 政策性保险方面:建议市政府出面和省金融办及有关保险公司协调对接,加大红枣政策性保险力度和范围。
9. 考核激励方面:建议市上把佳县、吴堡、清涧三县红枣产业发展作为县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10. 深刻认识扶持沿黄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鉴学习渭南大荔县政府出资建设枣园基础设施的方法,免费发放防虫药具以及有机肥。
11. 强化示范带动:充分利用“红枣产业抢救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精心打造一批效益明显的红枣村、红枣大户或者专业合作社。
12. 出台政策,扶持红枣产业走出困境:建议尽快出台“红枣产业抢救工程”实施意见,市财政设立“红枣产业抢救专项资金”。
13. 突出重点,促进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将现有分散、凌乱的小微企业整合重组成几个集团公司。
15. 做强加工,切实提高红枣产业附加值:研发红枣新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支持骨干企业与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16. 综合施策,全力化解红枣产业风险:加大烤炉建设和鲜库建设力度,鼓励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对枣园进行规模化经营。
17. 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对枣园进行规模化经营:采取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没有劳力和精力务枣农户的枣林向懂技术、会经营、有能力的种枣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园和企业原料基地转移。
18. 组织、指导、帮助枣农全面有效防虫:通过专家服务团下乡实地指导、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等各种方式,大力普及红枣防虫知识。
19. 支持小微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补贴小微企业购进自然风干机,走自然风干加工之路,鼓励成立以劣质红枣为主要原料的饲料加工厂。
20. 市级层面的重视亟待加强:成立榆林市红枣产业抢救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统筹协调解决当前红枣产业遇到的问题。
榆林红枣,承载着当地农民的希望与梦想。只是,近年来,红枣产业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枣农队伍萎缩、红枣品质下滑等多重挑战。以佳县为例,红枣面积扩张迅速,但枣农因灾损失惨重,枣农收入锐减。
面对困境,榆林市积极创新,推动红枣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推广红枣精细化管理技术,如降树体、调密度、减枝条、巧施肥等,帮助枣农掌握科学技能,提升红枣品质。
三、市场拓展,新篇章开启榆林市不仅注重红枣的内部提升,还积极拓展市场。每年举办红枣文化推介会,组织团队在全国各大城市召开红枣推介会,并开展“中国榆林红枣节”“枣乡采风行”“鲜果采摘”等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深化加工,提升附加值 五、强化示范,引领产业发展 七、未来展望,共筑红枣梦榆林市红枣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和全面提升期,未来五年将着力实现红枣产业发展“五个转变”,让红枣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蛋蛋”,实现红枣产业的持续壮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