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疖疮病是一种常见鱼类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
鲫鱼疖疮病,一种常见鱼类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对鲫鱼生长造成危害。本文将详细介绍鲫鱼疖疮病的防治方法,为养殖户提供专业指导。
鲫鱼疖疮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鱼背部皮肤及组织发炎,随后组织内出现脓疱,患部隆起红肿。用手触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脓疱内部充满脓汁和细菌,严重时,鳍条裂开,鳍基部充血。
诊断鲫鱼疖疮病可通过观察鱼的病状,如皮肤红肿、脓疱等。同时,可采取病鱼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病原体。
1. 预防措施
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每亩用150~200公斤生石灰带水清塘或每亩用100~150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
发生过鱼疖疮病的池塘,除做好消毒外,还必须曝晒10~15天。
2. 治疗方法方法 | 具体操作 |
---|---|
外泼消毒药 | 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续3~5天;若病情严重,第一天剂量加倍。 |
内服抗菌药 | 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复合维生素1~2克、诺氟沙星2~5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
投放的鱼种或成鱼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机械损伤,杜绝带病、带伤的鱼种或成鱼下塘。
鱼种或成鱼必须经过消毒,一般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或用3%~5%食盐溶液浸泡15~20分钟后投放。
三、案例分析某养殖户在2019年发现其池塘中的鲫鱼出现疖疮病,经过一周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外泼消毒药:使用二氧化氯0.3克/立方米,连续泼洒5天。
内服抗菌药: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复合维生素1克、诺氟沙星3克混合拌料投喂,每天2次,连续5天。
案例分析来源:某养殖户2019年实际案例。
四、结论在江苏苏北里下河一带,近年来,一场名为“痘疮病”的疾病在商品鲫鱼中迅速蔓延。这种渔农俗称的水霉病,原本鲤鱼发病率较高,而鲫鱼通常只是偶尔受到影响。只是,近期这一带商品鲫鱼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许多池塘中超过30%-50%的鲫鱼都受到了影响。
病症初现:鲫鱼的背部皮肤与组织的警示外泼消毒药:每立方米水体使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续3~5天;病情严重时,第一天剂量加倍。消毒杀菌药使用一个疗程后,隔2天,每亩水面使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使用漂白粉2克加水全池泼洒。
内服抗菌药:每100公斤鱼体重使用复合维生素1~2克、诺氟沙星2~5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或使用三黄粉5~10克、磺胺嘧啶10~15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或使用大蒜素20~30克、磺胺二甲基异恶唑5~10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预防鲫鱼疖疮病, 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每亩使用150~200公斤生石灰带水清塘或每亩使用100~150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对于曾发生鱼疖疮病的池塘,除了消毒外,还需曝晒10~15天。此外,投放的鱼种或成鱼应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机械损伤,杜绝带病、带伤的鱼种或成鱼下塘。鱼种或成鱼必须经过消毒,一般使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或使用3%~5%食盐溶液浸泡15~20分钟后投放。
鲫鱼疖疮病对水产养殖业构成了严峻挑战。通过深入了解病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预防策略,养殖户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只有从源头做起,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