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肥水管理不当易导致赤枯病,影响产量
钾肥尿素赤枯病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大,生产上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
章节 | 内容要点 |
---|---|
1. 水稻赤枯病概述 |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生理性病害,每年在水稻生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导致生育期延长,产量降低。 |
2. 水稻赤枯病发生原因 | 水稻赤枯病通常由缺钾、缺磷及缺锌引起。秸秆还田和机插稻面积的扩大,以及不科学的水浆管理,都可能导致赤枯病加重。 |
3. 水稻赤枯病预防措施 |
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避免水淹没水稻心叶。 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使用粉碎秸秆质量好的收割机,促进秸秆有氧分解。 推广钵型摆栽、钵型毯状秧:减少根系植伤,缩短缓苗期。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速效磷含量合理施用磷肥,减少磷锌拮抗效应。 |
4. 案例分析 | 李先生水稻田间发生赤枯病后,根据症状特点判断为缺磷型,采取了增施磷钾肥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病情,提高了产量。 |
5. | 通过科学的水稻肥水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赤枯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 |
水稻肥水管理不当易导致赤枯病,影响产量。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科学施肥,预防赤枯病,保障水稻产量。
水浆管理,守护水稻健康水浆管理是预防赤枯病的关键。李先生种植的水稻田就曾遭遇赤枯病的困扰。他回忆道:“当时,稻田里的水肥管理真是疏忽了,结果,水稻叶片发黄,生长缓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到浅水勤灌,水不能淹没水稻心叶。机插稻和手栽稻要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插秧3~4天后落干通气1~2天,上水施分蘖肥。整个生长期间,每次灌水后田间落干1~2天,提高土壤有机物和秸秆的有氧分解,减少有毒还原性物质的产生,促进根系生长。
近年来,由于禁止秸秆焚烧,对残茬的不科学处理导致水稻红枯病有所增加。为了优化土壤环境,我们可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使用粉碎秸秆质量好的收割机收割前茬,用大型机械耕翻,上水后耙好田,将秸秆翻入土中,间歇灌溉,促进秸秆有氧分解,减少还原性有毒物质的产生。
科学施肥,补充养分需求赤枯病的发生往往与土壤中缺乏钾、磷、锌等元素有关。因此,科学施肥至关重要。对于缺磷缺钾型赤枯病,应增施磷钾肥。对缺锌型可喷施0.2%~0.3%硫酸锌溶液,或排水至田间只剩薄层水时每亩撒施硫酸锌1公斤、尿素5~10公斤,水自然落干,待新根长出、叶片转绿、根系转白时再上水。中毒型赤枯病一般伴因为缺锌症状,应在普施锌肥的基础上,持续断水5~7天,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新根发生。
推广先进技术,降低发病风险推广钵型摆栽、钵型毯状秧,可减少根系植伤,缩短缓苗期,使秧苗生长壮,降低赤枯病发生概率。此外,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速效磷含量合理施用磷肥,减少磷锌拮抗效应,也是预防赤枯病的重要措施。
预防赤枯病,需要我们从水浆管理、秸秆还田、科学施肥、推广先进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稻丰产丰收,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