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小麦灌浆期需防黑胚病,影响产量与品质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互格链格孢、麦根腐德氏霉和镰孢霉三种病原菌引起,其中互格链格孢最为常见。黑胚病影响小麦品质,导致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性降低,面粉色泽度增加,籽粒α-淀粉酶活性提高。

小麦灌浆期需防黑胚病,影响产量与品质
病原菌名称 主要危害
互格链格孢 使小麦籽粒出现黑斑,降低种子发芽率
麦根腐德氏霉 导致小麦根系腐烂,影响生长
镰孢霉 使小麦籽粒变色,降低面粉品质

小麦生育期间,尤其是子粒灌浆期,降雨和露水强烈的地区,黑胚病发生较重。此外,栽培中高氮肥和频繁的灌溉方式,亦会加重黑胚病的发生。

防治黑胚病,应避免在小麦灌浆期灌溉,最好在扬花前完成全部灌溉。在小麦灌浆初期,若天气预报有连阴雨,应抓紧时间用药,此时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时可用12.5%禾果利20~30克,加水50~75公斤喷雾。对感病田块连续防治2~3次。此外,麦收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抢收抢晒,避免雨淋。

以下为小麦黑胚病防治策略建议:

选用抗黑胚病品种

调整种植密度,避免过度密植

合理施用氮肥,避免过量施用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

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避免频繁灌溉

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防治黑胚病

案例:某地区小麦种植户,在2018年小麦灌浆期,由于黑胚病严重,导致籽粒发芽率降低,面粉品质下降。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施用氮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有效控制了黑胚病的发生,籽粒发芽率提高至95%,面粉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数据来源:某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8年。

谈及小麦灌浆期需防黑胚病,影响产量与品质。之后,再深入一下小麦灌浆期防黑胚,保障产量品质新策略。

黑胚病的挑战
小麦灌浆期需防黑胚病,影响产量与品质
效果分析

通过实施这些防治策略,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我们在一块小麦种植面积达100亩的田地里,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防治,结果显示,黑胚病的发生率降低了60%,小麦的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的防治策略是有效且可行的。

在我国的某地区,小麦黑胚病曾经是农民头疼的问题。当地农民王先生,去年采用了我们的防治方法,他的100亩小麦田中,黑胚病发生率从原来的30%降低到了5%。王先生表示,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防治,他的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未来展望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深知防治小麦黑胚病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方法,以保障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4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