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危害扁豆植株
作者:农牧创意家•更新时间:11小时前•阅读2
扁豆白绢病,一种让种植者头疼的土传病害,它不仅影响扁豆植株的生长,更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损害。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种病害的神秘面纱。
症状描述 | 图片 |
---|---|
主要为害茎基部或葡匐于土表的枝蔓 | |
致病部变褐腐烂,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和棕褐色近球形的小菌核 |
扁豆白绢病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寄主茎基部或根部侵入,潜育期3~10天,出现中心病株后,地表菌丝向四周蔓延。
发病适温30℃,特别是高温及时晴时雨利于菌核萌发。连作地、酸性土或砂性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 发病初期施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份,对细土100~200份,撒在病部根茎处,防效明显。
3.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物理化学防治。
预防措施1. 667m²施用消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酸碱度,调到中性为宜,或大量施用腐熟有机肥。
2.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
3. 利用木霉菌防治自绢病。用培养好的哈茨木霉0.4~0.45kg加50kg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每667m²1kg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展。
案例分析在某扁豆种植基地,由于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导致扁豆白绢病大面积发生。经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该基地的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扁豆白绢病,学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是一种常见的土传真菌病害。该病害主要侵害扁豆的茎基部和葡匐于土表的枝蔓,导致致病部位变褐腐烂,伴随大量白色菌丝体和棕褐色的小菌核生成。
针对扁豆白绢病的防治,以下案例展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案例一:土壤改良与栽培管理 案例二:化学药剂防治 四、未来展望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扁豆白绢病的防治策略将更加多样化。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形成一套综合防治体系,有助于降低病害对扁豆生产的威胁,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