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四大误区:盲目用药、忽视防治时机、单一药剂、忽视综合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近期调查发现,农户在防治赤霉病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误区。
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农户用药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才开始用药,不是过早,就是过晚,没有把握好最佳防治时期,虽然喷了药了,但效果很不理想。
小麦赤霉病防治要点:在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及时喷施药剂预防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综合考虑菌源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药剂,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几十种,选择时要注意科学性,要注意药剂的抗性及作用机理的互补。同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使用,混合用药或交替用药,确保所使用的药剂具有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推荐使用戊唑醇6ml+叶佳美15ml。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以预防为主,主动防御,同时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众多资料介绍赤霉病用药时期为“抽穗期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误区 | 误区分析 |
---|---|
盲目用药 | 没有把握好最佳防治时期,用药效果不理想。 |
忽视防治时机 | 用药次数、用药效果与防治时机密切相关。 |
单一药剂 | 药剂选择要注意科学性,避免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问题。 |
忽视综合防治 | 应主动防御,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实现综合防治。 |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其发病机理,掌握科学防治方法,避免陷入误区,才能有效降低损失,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
说完了小麦赤霉病防治四大误区:盲目用药、忽视防治时机、单一药剂、忽视综合防治。,接下来聊聊科学用药,精准防治,共创无病麦田。
精准把握防治时机,小麦赤霉病不再肆虐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赤霉病一直是农户们头疼的问题。许多农户由于用药时间不当,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实际上,精准把握防治时机是关键。例如,在河南省某麦区,农户们通过采用AI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小麦生长状况和病害发生趋势,实现了赤霉病的精准防治。据统计,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较往年降低了30%。
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择合适的药剂至关重要。河南省某农技推广中心建议,农户们应根据当地病害发生特点和药剂抗性情况,科学选择药剂。例如,在河南省某地区,推广使用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混剂,有效控制了赤霉病的发生。此外,合理混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也能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病害风险除了科学用药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降低小麦赤霉病风险的重要措施。河南省某地区农户李女士,在种植小麦过程中,注重田间肥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有效降低了病害的发生。李女士表示,通过科学管理,她的麦田赤霉病发病率仅为5%,远低于周边地区。
未来展望:AI助力小麦病害防治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