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白粉病是一种危害甜菜的真菌性病害
甜菜白粉病,病原称甜菜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甜菜的叶片部位,以子囊壳或菌丝体在土表病残体上、留种母根和种球上越冬。
甜菜白粉病的发生及流行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干燥炎热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及 。在新疆,一般6月底至7月上旬, 在采种株上发生,5~15天后,原料甜菜也相继发病。8月上、中旬是发病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逐渐减轻。当气温低于20度时,不利本病的发生。连续降雨,尤其是暴雨对本并发生有抑制作用。同时,本病的发生也与栽培技术措施有关,当土壤干旱、肥力低,重茬或迎茬时,本病发生严重;低洼、多湿地块本病发生较轻。
防治措施 | 具体操作 |
---|---|
选用抗病品种 | 新疆农科院选育的新甜2号等品种对甜菜白粉病有较高的抗性。 |
农业技术措施 | 选用健壮无病母根采种;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深埋;杜绝甜菜重茬、迎茬。 |
药剂防治 |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效达90%。 |
甜菜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感病程度有差异,未发现免疫品种,表现抗病品种有石甜1号、丰光、赤峰、长治等;中等抗病品种有甜研三号、双丰一号、洮育二号、合作二号等;其它如甜研一号、甜研二号、内蒙三号、公系六号、...
白粉病菌可侵染甜菜地上部各器官。一般情况下,气温高、干旱少雨,病害发生重。
我区白粉病危害小麦、甜菜和葡萄等作物,从大田到大棚,从菜园到果园,很多种作物上都会发生白粉病。大多数白粉病病菌只能侵染一种和几种寄主植物,只有少数白粉病病菌能够侵染多种寄主植物。由于白粉病病菌是直接或借道气孔皮孔侵入寄主植物器官表皮的,因此,寄主植物的器官表皮性状会直接影响到病害的发生几率和被害程度。
为了更好的防治甜菜病害,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了解掌握甜菜病害症状及防治措施必不可少。浇水太多,氮肥过量,植株生长量过大,土壤干旱缺水,植株萎蔫,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根尾腐烂发生早,危害重,多数发生在直根上,先是根尾产生黑色腐烂,而后逐步向上 ,病部维管束为黄褐色,在多雨或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呈水渍状软腐,具酸臭味,易拔起,烂根部常留在土壤中。
春季子囊壳吸水膨胀破裂,子囊与子囊孢子释出,借风雨传播到采种植株及原料甜菜上,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暴雨可冲掉病部白粉层,也可抑制白粉病的发展。
星级:1 页塔额盆地甜菜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星级:2 页塔额盆地甜菜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③40%灭病威胶悬剂及25%白霜净胶悬剂,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①硫磺粉:每亩用量1~2公斤,叶面喷洒,残效期保持10~20天。
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是防治甜菜白粉病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包括:选用健壮无病母根采种;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深埋;杜绝甜菜重茬、迎茬。
甜菜品种的抗病性差异 新疆新源县的甜菜白粉病案例新源县种植甜菜已有7年历史,其受害的病害主要有苗期的黑脚病、成株期的白粉病、黑斑病、根腐病及霜霉病,尤以白粉病发病普遍,危害重。由于长期使用托布津、粉锈宁药剂,甜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1994年,我们采用小苏打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感病植株 在下层叶片出现白色绒毛状病斑,直径约1厘米,逐渐浸染上层叶片。病斑先从每片叶的基部向顶部 ,最终遍及全叶。之后在叶片及采种株的花枝、种球上生成白色菌丝层,后变成白粉层。轻轻振动感病叶片或花枝时,会飞散出大量白色粉状物,这是白粉病菌的菌丝体及粉生孢子。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病害预测,及时采取药剂防治;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等。
甜菜白粉病是我国西北甜菜产区的主要病害,近年也 到华北一些产区。原料甜菜和采种甜菜都能感病。一般发病率在50%~90%,可使甜菜块根产量减产10%~20%,含糖下降0.5~1.2度,采种甜菜种子产量减少10%~15%。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病害预测、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和采用生物农药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甜菜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为我国甜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