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自然繁殖受环境限制,需人工干预以保障种群繁衍
在人工池塘养殖条件下,一般达不到自然繁殖的环境要求,需通过人工挤卵或人工药物催产等方法而获得苗种。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养殖的乌鱼主要依靠天然水域中的自然繁殖,但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水域中的乌鱼资源逐渐枯竭,人工繁殖技术应运而生。
目前,乌鱼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一般是干塘收集与市场选购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在0.5千克以上的达到性成熟的雌雄鱼,暂养于池塘中。亲鱼可以是野生,也可以是人工养殖的。在繁殖季节前2~3个月,将0.5公斤以上的亲鱼放入繁殖池中进行培育。放养量为每立方米放2~4尾,即1尾雄鱼配2~3尾雌鱼,池中不宜混养其他鱼类。
培育方法 | 目的 |
---|---|
投喂活饵料 | 促进亲鱼生长,提高繁殖能力 |
适当冲水 | 促进亲鱼性腺成熟 |
巡视繁殖池 | 及时捞起受精卵或刚孵出的仔鱼 |
繁殖池为土池,面积0.2~2亩均可。池底要分深浅两部分,深处1米,浅处0.3米,可将池的边缘和中央作为深处,其余为浅处。池内要种植水草、水浮莲等,池堤以泥土筑成,并让杂草丛生。池堤周围用铁丝网或尼龙网围起来,以防亲鱼跳出。池水要保持透明。
孵化方法常用的激素种类有鲤、鲫脑垂体,剂量为雌鱼每公斤4~8个,雄性减半;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鱼为每公斤1.6~2.4万国际单位,雄鱼减半。一种是模仿自然环境孵化。注射催产剂后,雌雄按1:1比例放入池中,自然产卵、受精、孵化。鱼苗孵出后,利用黑鱼的护仔习性让其自由照管。此方法省工、省时、成本低。
另一种是人工孵化。将受精卵移入孵化容器中,控制水温、溶解氧等条件,待鱼苗孵出后,再移入种苗池中培育。此方法可提高孵化率,但成本较高。
黑鱼人工繁殖技术是保障乌鱼种群繁衍的重要手段。通过亲鱼收集与培育、繁殖池建设、孵化方法等环节,可以提高黑鱼的人工繁殖成功率,为黑鱼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促进黑鱼养殖业的发展。
刚才提到黑鱼自然繁殖受环境限制,需人工干预以保障种群繁衍。,下面来说说黑鱼人工繁殖技术助力种群繁衍。
人工繁殖技术,突破自然繁殖局限黑鱼通常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产卵。只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这一环境难以完全复制。传统方法是通过人工挤卵或药物催产来获取苗种,但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对黑鱼的健康造成影响。而人工繁殖技术则通过模拟自然环境,让黑鱼自然产卵、受精、孵化,实现了苗种的优质高产。
案例分析,技术助力产业发展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当地乌鱼养殖产业曾面临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技术难题。通过引进和应用黑鱼人工繁殖技术,当地养殖户成功实现了乌鱼的规模化养殖。据统计,采用该技术后,乌鱼苗种成活率提高了30%,养殖效益也实现了显著提升。
因为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黑鱼养殖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方面,可进一步优化繁殖技术,提高苗种质量;另一方面,可探索黑鱼与其他水产品的混养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