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黄豆植株的茎、叶和豆荚
黄豆菌核病,这是一种在黄豆植株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它主要侵害黄豆的茎、叶和豆荚,给大豆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症状 | 描述 |
---|---|
茎秆症状 | 茎秆出现水渍状或棉絮状菌丝,严重时茎秆内部中空并有黑色菌核。 |
叶片症状 | 叶片呈现湿腐状,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菌核。 |
豆荚症状 | 豆荚病部变褐,后呈苍白色,结小粒或不结粒,大多荚内种子腐败或干缩。 |
黄豆菌核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病株接触:通过病株之间的接触而相互感染。
病残体:病叶或其他染病部分落在大豆茎的分枝处引起发病。
土壤和种子:病原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也可能带病。
发病条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高湿度:高湿度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
土壤条件: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更长。
前茬作物:一些与大豆菌核病同属一种病菌的作物,如向日葵、油菜等,可能成为病害的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大豆,减少菌源积累。
种子处理:使用无菌种子,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案例分析1984年,呼盟农研所的研究显示,某地块大豆菌核病的发病率高达5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85年,莫力达瓦旗也有地块的发病率达到10%, 提醒我们关注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结论初次感染后,病害的扩散可能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病株间的直接接触,二是病叶或其他染病部分落在大豆茎的分枝处引发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以土壤中的菌核形式越冬,种子也可能携带病菌。病原菌通过伤口或植物的角质层侵入,衰老叶片、凋萎的花朵以及脆弱的茎部容易受到侵染。越冬后的菌核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形成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作为新的侵染源,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两年,但在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更长。
大豆菌核病是常见的病害之一,属于真菌性疾病,广泛分布。它主要侵害大豆植株的地上部分,如叶片、茎杆等。大豆菌核病由核盘菌引起,主要出现在大豆的苗期、花期和花荚期,对叶片、豆荚和茎杆造成严重危害。苗期感染时,植株茎部会出现水渍状或棉絮状的菌丝;花期感染会导致植株枯萎、茎叶腐烂,最终全株干枯死亡。
大豆菌核病与前茬作物有密切关系,如向日葵、油菜、白菜、胡萝卜等383种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属同一种病菌,可以互相侵染。因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增加,加之大豆长期连作,导致菌核逐年积累,大豆菌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例如,1984年呼盟农研所的发病率达到18%,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的一小片土地上,大豆植株腐烂率高达50%;1985年莫力达瓦旗的一些地块发病率达到10%。
大豆菌核病主要在茎秆和豆荚上发霉腐烂,茎秆表面长出白色菌丝。在干燥条件下,茎秆干燥,内部形成鼠粪状的菌核。大豆上部叶片干枯变黄,多雨时变黑,最后上部茎也干枯。病重时植株枯死,病轻时部分分枝和豆荚提前枯死,减产。病叶呈湿腐状,也可能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菌核。叶柄、分枝发病表现为病部苍白,后期表皮破裂呈乱麻状,其上生有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豆荚病部变褐,后呈苍白色,结小粒或不结粒,大多荚内种子腐败或干缩。
大豆菌核病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使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核菌净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这些措施有助于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