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大黄鱼之乡,探寻海洋渔业发展新篇章
蕉城区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至今流传着“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的歌谣,蕉城区也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大黄鱼,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高,是上等佳肴,海产珍品,在港澳、台湾被誉为“黄花小姐”。《鹤场漫记》中有“兴酣还欲问东坡,鲈鱼较此味如何”的赞美,群众称之“长寿鱼”。闽东群众婚庆、走亲、访友多要送官井瓜鱼,作为兴旺发达,岁岁有“余”的象征。
第一站,采访团来到了大黄鱼博物馆。在这里,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大黄鱼的科普、文化及产业情况,让采访团对大黄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后,采访团参观了大黄鱼育苗车间,亲眼目睹了大黄鱼的生产过程,对大黄鱼产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优质大黄鱼体表呈金黄色、有光泽,鳞片完整,不易脱落;肉质坚实,富有弹性;眼球饱满凸出,角膜透明;鱼腮色泽鲜红或紫红,无异臭或鱼腥臭,鳃丝清晰。体侧扁,尾柄长约为高的3倍余。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下颌稍突出。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橘红色。鳔较大,前端圆形。头颅内有2块白色矢耳石。
水土养人,也孕育独特物种,大黄鱼便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奇礼物。在宽阔的海域上,一框框一排排渔排相连成网箱养殖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三都澳大黄鱼养殖区。14日上午,“清新福建海丝行”采访团走进三都澳,探访中国大黄鱼之乡。
14日上午,采访团走进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探访中国大黄鱼之乡。宁德市海洋渔业局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宁德官井洋历史上的野生大黄鱼产量,1935年曾达到35000吨,为历史最高;1955年的产量达25000吨。
年份 | 野生大黄鱼产量 |
---|---|
1935年 | 35000 |
1955年 | 25000 |
大黄鱼别称黄花、大鲜、黄瓜鱼、大黄花鱼。为中国沿海传统“四大海产”之一。
“我第一次见一个地方能把鱼种研究的如此透彻,展现给观众,这些只有在研究院才能看见,现在在这里就能看到,把大黄鱼做成品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闽东人民的智慧,也让我们见证了闽东人民的历史。”来自黄河新闻网的高虹说。
关于探访中国大黄鱼之乡,探寻海洋渔业发展新篇章。的部分结束了,现在聚焦于大黄鱼之乡:渔业创新探秘之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