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梭子蟹立体混养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传统养殖模式中,单一种类的养殖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压力。而蛏子与梭子蟹的立体混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提高产量:据研究,采用立体混养模式,蛏子与梭子蟹的平均产量可以达到3、4kghm2,远高于传统单一养殖模式。
降低成本:立体混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降低饲料、养殖设备等成本。
改善生态环境:立体混养模式可以优化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的品质。
三、实践案例在某养殖基地,养殖户老连去年承包了55亩咸水池用于养殖。根据养殖池畦和沟相互搭配的现状,实行畦上养蛏、沟中养梭子蟹的科学立体养殖方式。1月下旬初,梭子蟹已销售收入9.53万元;春节前后,蛏子又陆续起捕,每公斤批发价22元,预计可收入5万元,梭子蟹、蛏子两项合起来收入14.53万元,除去苗种及喂养饲料等开支,净收入约8万元。
四、结论项目 | 蛏子梭子蟹立体混养 | 传统养殖 |
---|---|---|
单位面积产量 | 3、4kghm2 | 低于2kghm2 |
成本 | 降低 | 较高 |
生态环境 | 优化 | 受损 |
摘要
传统的土塘养殖方式,由于环境单一,容易受到水质、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养殖成活率不高。而采用单个体筐养设施进行立体养殖,则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在立体养殖模式下,每个个体筐内都为梭子蟹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减少了环境因素对梭子蟹的影响。
以某养殖场为例,实施立体养殖技术后,梭子蟹的平均产量达到了3.4公斤/公顷,较传统养殖方式提高了近50%。这不仅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梭子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立体养殖模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通过优化养殖环境,立体养殖可以有效减少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养殖环境的整体质量。
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立体养殖模式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未来,立体养殖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控制,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和效益。
同时,立体养殖模式也将与其他养殖模式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养殖体系,为我国渔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