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长江中中华鲟新产房,揭秘古老物种繁衍生息之谜
今起,本报记者将跟随近200名科考队员组成的科考队,探访考察现场,跟踪报道寻觅中华鲟新“产房”的过程。有“长江活化石”之称的野生中华鲟,已连续两年未在葛洲坝下游的天然产卵场自然繁殖。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之后,时隔30年又一次针对中华鲟产卵场的大型科考行动,由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组织,承办方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
许多在长江上不小心被渔民打捞起来的中华鲟和受过伤的中华鲟,都被运送到荆州中华鲟保育中心来救治。
担任此次科考行动技术组组长的危起伟教授,是国内知名的中华鲟专家,他忧心忡忡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最近几年中华鲟产卵场发生变化,与上游大坝和水库造成的“滞温”效应相关,导致中华鲟产卵场的水温,与往年同期相比呈不断升高趋势,而中华鲟产卵对水温特别敏感。“中华鲟如果灭绝,不是鱼殇,而是河海之殇。中华鲟的存亡,是长江以及近海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
近日,一次针对长江濒危物种中华鲟的科学考察,在湖北宜昌至安徽安庆1041公里的长江江段拉开序幕。长江商报记者亲临科考现场,记录下这充满艰辛的寻找之旅。
因为中华鲟是底栖生物,繁殖群体数量已不足100尾,茫茫大江,觅得一尾鱼尚且艰难,更何况这一次的目标,是寻找绿豆大小的鱼卵,真可谓“大海捞针”。
长江商报记者追随科考队员,在长江宜昌段和石首段展开调查,目睹科研工作之艰难。
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交汇,历史上就是中华鲟、长江鲟等多种珍稀鱼类的繁衍栖息地。古人曾写下诗句“眼似珍珠鳞似金”,来形容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鲟鱼。如今,中华鲟已经连续7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了,长江鲟自2000年起就停止了自然繁殖。
在荆州中华鲟保育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给救助回来的中华鲟清理鱼池,时不时地也与中华鲟互动玩耍。
为加强新形势下中华鲟的保护工作,2015年9月28日,农业部发布《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本次科考,正是计划发布之后的第一次行动。
同饮一江水,在长江流域,分布着400多种鱼类,其中重点保护的有96种,中华鲟、长江鲟等都是其中的旗舰性、标志性物种。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
科考队员每日早上都要通过解剖食卵鱼,来查看这些食卵鱼的腹腔内是否有中华鲟产的卵。
科考队员 对可能性比较大的江段进行初步的筛查,逐步缩小科考范围,再采用渔业声学探测的方法,精确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的分布位置,同时采用食卵鱼类解剖、水下视频和江底采卵等技术,确认产卵活动是否发生,并对产卵场环境和繁殖规模进行调查。
长江中华鲟的濒危现状也受到了国际环保组织的高度关注,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长江项目高级官员程琳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鲟鱼保护早已成为了世界性的课题,比如欧洲鲟、大西洋鲟,其野外种群都正在遭遇人类活动的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在制定全球的鲟鱼保护战略,长江中华鲟将成为其中的保护重点。
今年上半年,科学家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监测到五百尾中华鲟幼鱼,而中华鲟曾经的天然产卵场——位于葛洲坝下约10公里的长江江段,在前一年的秋冬季节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这推翻了之前在媒体上广为传播的“中华鲟连续两年停止自然繁殖”的说法,专家就此估计,在长江之中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可能已经在宜昌下游江段寻找到了新的产卵场。
年份 | 中华鲟产卵场数量 | 中华鲟自然繁殖情况 |
---|---|---|
2013 | 10余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14 | 10余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15 | 1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16 | 1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17 | 1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18 | 1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19 | 1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20 | 1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21 | 1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2022 | 1处 | 未发现自然繁殖 |
在了解了探寻长江中中华鲟新产房,揭秘古老物种繁衍生息之谜。后,我们再来看看长江中华鲟产房探秘:古老生命传承之道。
踏上探寻之旅,记者随科考团队深入长江,寻找那失落已久的古老生命传承之地——中华鲟的新“产房”。
挑战重重,探寻之路艰辛 因为葛洲坝下游的天然产卵场连续两年未出现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迹象,这标志着我国长江生态系统中一颗宝贵的明珠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次由农业部组织的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牵头的大型科考行动,旨在揭示中华鲟的新产卵场所在,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展望,守护长江生命之源 本次科考行动将为中华鲟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未来,因为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有望让这古老的生物重焕生机,让长江的生命之源永续流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