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一种生活在沿海泥沙中的贝类
蛏子,一种生活在沿海泥沙中的贝类,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不仅是海鲜爱好者的心头好,更是健康饮食的佳选。
蛏子适宜生长于海水盐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养殖蛏子要选择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常有淡水注入的港湾或平坦的滩涂,底质以泥质或泥略带沙为宜。在开春清明前后播苗。一般人工养殖在8个月左右即可起捕,此时平均每公斤在80只左右。如果是自然种殖的话,差不多要9到10个月,每公斤要100只左右。
养殖时间 | 起捕时间 | 平均每公斤数量 |
---|---|---|
人工养殖 | 8个月左右 | 80只左右 |
自然种殖 | 9到10个月 | 100只左右 |
蛏子富含碘和硒,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孕妇、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蛏子含有锌和锰,常食蛏子有益于脑的营养补充,有健脑益智的作用。医学工作者还发现,蛏子对因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后产生的口干烦热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蛏子的烹饪方法多样,既可以清蒸、煮汤,也可以炒制或烧烤,每一种烹饪方式都能展现出蛏子独特的风味。
清蒸蛏子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其鲜美,而炒制则能使其肉质更加紧实,口感更佳。由于蛏子生活在泥沙中,可能会携带一些细菌和寄生虫,因此在食用前需要彻底清洗和煮熟。
脾胃虚寒、腹泻者应少食蛏子。
播种蛏子苗时,必须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依据预先制定的养殖计划统一指挥。播苗前一周左右,需用60目至80目筛绢网过滤新水,并将20至30厘米深的水引入池塘。蛏子的实际播种面积不应超过虾塘面积的25%,以免影响其生长。
播苗应在大潮汛期间进行,外塘养殖每亩可播壳长1厘米的蛏子苗70公斤,内塘每亩可播60至80公斤,避免过密种植。在播种前,若遇到降雨或淡水过多的情况,每亩可撒粗盐约10公斤,有助于蛏子苗钻穴。
在播苗前,对池塘进行整理是非常必要的。选择边滩及部分中滩,提前20天进行耙土和翻耕。对于底质坚硬的地段,需经过翻土、耙土、平涂等步骤,使土质细腻柔软,有利于蛏子挖穴潜入。放苗前15天,使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3至5天后排出消毒水,再用茶籽饼清塘,以杀死杂鱼蟹及螺类等天敌。
播苗前一周左右,亩施鸡粪50公斤,以繁殖池内基础饵料生物。蛏子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鲜肉含蛋白质7.2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糖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热量200千焦。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播撒蛏子苗时池塘水深应保持在20至30厘米,蛏子苗入池后每周加水20至25厘米。6月中旬以前水位保持在80厘米,6月中旬以后保持在100厘米。视水色情况和水位情况,适时适量换水,施肥。
追肥一般亩施尿素2至4公斤或氮肥2.5至5公斤,磷肥0.25至0.5公斤,少施勤施,晴天中午施。加强涂间管理,夏季及时耘苗,使涂面得到松疏,防止蛏子烫死。
蛏子的采捕期一般在7至8月份或春节前后至清明。采捕工作必须彻底,尽量不留老蛏子、死蛏子,以防止底部硫化氢积累,影响产量和翌年的养殖。例如,在浙江省的温岭市,当地渔民在收获季节会使用传统的采捕工具,如蛏铲和蛏绳,进行人工采捕。
通过以上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看到蛏子养殖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才能确保养殖的成功和产品的优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