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山村以大榛子产业为支柱,村民世代种植
如今,老黑山村村里这一特色产业的栽培面积已达到3600亩,每年全村仅大榛子总经济收入就达2300余万元。在封闭传统的老黑山村民看来,世代祖传的土地不种粮食改种榛子,这仿佛一个天大的笑话,根本没人理会这件事。
合作社成立后,王福全常常组织312户村民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引导他们进行有机无公害种植,筛选出达维、玉坠等5个优质平欧大榛子品种,还建起一处占地...
“如今,老黑山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榛子产地,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大榛子标准化示范基地”,种植的“桓仁大榛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平欧大榛子让老黑山村民们实现了产业脱贫,村里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全村总人口数的60%以上,今年全村大榛子销售收入达2...
村日前专门请省美协会员荣星,为该村创作了一幅取名《乡村“榛”兴》的巨幅国画,挂在产业办公室墙上。村党支部书记陆勤忠介绍说:“老黑山村靠大榛子产业富起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地处偏远,2003年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是全县最穷的村。只是,仅仅十余年时间,到了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就达26100元,成为全县“首富”,全村287户家家都有农用车,150余户还买了小轿车。
为执行省政府禁伐政策,桓仁县关闭了全县境内的木材加工厂,并适时调整了林业产业结构,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倡导农民发展林下、林中、林冠产业。一时间,林下参种植、红松嫁接、五味子山地移植、山野菜归圃栽培、林蛙养殖等一系列产业应运而生。
为推动大榛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老黑山村采取村民入股的形式,相继成立了富民果业专业合作社和桓仁众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组织社员开展农业技术...
“眼前的景象就是十年前村民们的梦!”五里甸子镇党委副书记徐峰说,“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旱灾之年不减产的措施,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如今老黑山村已发展平欧大榛子生产基地3600多亩,并迈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区行列,大榛子产业成为农户致富的摇钱树。”
10月6日,记者在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走访时看到,农户们正在自家的榛子园忙着采摘大榛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71户建档立卡户种植大榛子600多亩,成为村民脱贫奔富裕的重要手段,到去年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实现了脱贫目标。 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全介绍,今年该村71户建档立卡户共收获大榛子40万斤,预计收入250万元。凭此一项,该村建档立卡户已经步入了富裕的快车道。
老黑山村有山林面积16028亩,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000元。村党支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决定利用该村无霜期达165天和山坡地多、利于发展林业经济作物的优势,引进平欧大榛子种植。村支部专门组织村民到已经尝到产业结构调整甜头的大梨树村实地参观学习,同时由村班子成员带头在自家地里进行试验。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老黑山村的平欧大榛子产业全面推开。
通过产业转型,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不但在旱灾之年有了好收成,还收获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区”的殊荣。
年份 | 人均收入 | 榛子种植面积 |
---|---|---|
2005年 | 3000 | 0 |
2018年 | 26100 | 3600 |
2023年 | 预计2万元 | 预计3600 |
老黑山村以大榛子产业为支柱,村民世代种植,传承技艺。已经明确了,接下来是老黑山村榛子产业,传承技艺,创新应用未来可期。。
为了改变现状,村党支部带领部分村民到外地考察学习,最终选择了平欧大榛子种植这一项目。经过实地试验和培训,村民们逐渐掌握了榛子种植技术,开始了规模种植。
技术创新:打造品质榛子通过技术创新,老黑山村的榛子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产业带动:村民收入翻番村党支部书记陆勤忠表示:“以前,村里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村里,现在很多外地人都来我们村考察学习,年轻人也纷纷回到家乡发展。”
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如今,老黑山村的榛子产业已经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未来展望:榛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老黑山村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市场空间,确保榛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进一步发挥产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