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产卵于土壤中,卵孵化后幼虫逐渐成长
蜈蚣的繁殖方式独特,雌蜈蚣会在土壤中产卵,这一过程充满了神秘与科学。产卵前,雌蜈蚣会挖掘一个小坑,将卵产在其中。产卵时,雌蜈蚣的身体会弯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挖好的浅穴内。
产卵完成后,雌蜈蚣会用步足将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这个过程需要2到3小时,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到3.5毫米,米黄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产卵时间 | 产卵数量 | 卵的特征 |
---|---|---|
2-3小时 | 20-60粒 | 椭圆形,米黄色,半透明 |
蜈蚣的孵化过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43到50天。在这个过程中,卵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
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厘米,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到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厘米,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到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厘米,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
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湿度是蜈蚣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条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以及土壤的湿度偏高或偏低,都对蜈蚣的正常活动以及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空气湿度偏低,蜈蚣蜕皮困难,有的蜕不下皮而导致死亡,也会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散发,轻则干扰或破坏其正常活动,严重时则会因脱水而死亡。
蜈蚣一般在六、七、八月间进行交配,在正常情况下,从交配到产卵需4个月时间。产卵时,雌蜈蚣在泥土中挖有小坑,母体曲呈S形,后面的尾节因为身体弯曲而搭在身体中部的背面。
孵化结束后,幼蜈蚣虽然暂成团群居,但也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母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蜈蚣有争抢食物的怪癖,强欺弱,大欺小,所以应及时将大小蜈蚣分窝饲养。
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同时,要控制好湿度,保持适宜的温度,为蜈蚣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蜈蚣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养策略,以确保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蜈蚣产卵于土壤中,卵孵化后幼虫逐渐成长。的内容已结束,现在切换到土壤中蜈蚣卵孵化,农业害虫防治新趋势。
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蜈蚣受到外界惊扰,便会停止产卵,并将已产出的卵或正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虽然能够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产卵期和孵化期会大大推迟,产卵量减少,孵出率不高,从而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应保持产卵和孵卵期间的安静环境,避免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蜈蚣繁殖习性解析蜈蚣在春末夏初进入产卵期,了解其繁殖习性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蜈蚣的产卵量一般在20至60粒之间,大多为40至50粒,个别的少于10粒。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浅的洞穴。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