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繁育:探讨古老物种的繁衍生息之道
昌10月28日电“子一代中华鲟 成熟并产卵出苗了!”10月下旬,位于长江之滨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传来好消息: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子一代中华鲟首次实现连续繁殖。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是中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
“少小离家老大回”,唐人贺知章此句是写自己、写游子,何尝不是写中华鲟?中华鲟,这种以“中华”命名的鱼,出生在长江中上游,生活在黄海、东海。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说,中华鲟9-14岁成熟时,能凭借其神奇的辨识能力,在苍茫大海上准确找到长江口,夏秋时节结伴逆流而上,回游至长江产卵。
作为以建设三峡、开发长江为使命的央企,三峡集团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累计投资2亿多元,开展中华鲟的科研与保护工作,已组织中华鲟放流活动...
中华鲟:古老而珍稀的物种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亿年,被誉为“活化石”。中华鲟研究所目前蓄养的中华鲟群体,从苗种到亲鱼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大规模的人工种群,已经具有了中华鲟持续多代繁育能力,意味着在人工条件下,可以保障中华鲟物种的永续生存。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公斤;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公斤。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中华鲟要经过十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然后它们千里迢迢返回长江产卵。中华鲟每隔2—3年产卵一次,但一次能产100万粒卵...
实际上,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中华鲟的确拥有非常高的价值。它在繁衍的方式上面,也存在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小技巧。在这里小编想要告诉大家...
中华鲟是洄游性鱼类,即生长在近海,繁殖在长江,它们平时在大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18岁,雌鱼长到14~26岁时,便开始洄游到长江繁殖后代。每年的夏秋两季,那些生活在近海海域的中华鲟就会沿着长江口逆流而上,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的金沙江一带开始繁殖。
早在1982年我国就开始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工作,1983年获得成功,科研人员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繁育了中华鲟子一代、子二代和子2.5代,并将繁育技术推向全国...
中华鲟是中华的象征,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保护中华鲟,就是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年份 | 繁育数量 | 放流数量 |
---|---|---|
1982年 | 5000尾 | 3000尾 |
1990年 | 10000尾 | 8000尾 |
2000年 | 20000尾 | 15000尾 |
2010年 | 30000尾 | 25000尾 |
探讨完中华鲟繁育:探讨古老物种的繁衍生息之道。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关注中华鲟繁育:古鱼新篇,科技护航。
中华鲟,作为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以其神奇的辨识能力,在成熟后能够准确找到长江口,逆流而上产卵。其繁殖过程充满了奇迹,雌性亲鱼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产出的卵为粘性,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所长陈磊表示,中华鲟的繁育不仅是对这一物种的保护,更是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守护。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鲟研究所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我国在中华鲟繁育领域的先进技术分享给世界。例如,2019年,研究所与日本合作,成功将中华鲟幼苗引种至日本,为中华鲟的全球保护做出了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