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微孢子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的寄生虫病
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其微孢子虫病的发病率之高、危害之大,令人咋舌。一旦感染,后期治疗无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虾塘里的对虾逐渐死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症状 | 描述 |
---|---|
肌肉组织病变 | 肌肉组织被微孢子虫寄生,感染心脏、鳃、胃、肝脏和肠道。 |
性腺和横纹肌感染 | 导致肌肉白浊、不透明,组织松散柔软,失去弹性。 |
慢性疾病 | 虾在死后一段时间,健康虾虾感染主要摄食疾病。 |
对虾微孢子虫病,又称“棉花虾”,是一种广泛感染无脊椎动物如虾和蟹真核生物的寄生虫病。由于微孢子虫种类繁多,对虾寄生虫病很难治愈,主要感染虾的肝胰腺、肌肉组织,有的甚至侵染心脏、鳃、胃、肝脏及肠道。
微孢子虫病在广东和广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是一种慢性病,在整个疾病防治周期感染率可达90%,积累死亡率可达到50%以上。山东青岛疾病防治的对虾,体长1.5~3.0厘米的幼虾曾出现过急性感染,使数百亩幼虾在两周内全部死亡。
微孢子虫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经口传播和鱼类作为中间宿主。需要注意的是,导致棉花虾或乳白虾的孢子虫的传播需要鱼类作为中间宿主,而虾肝肠孢子虫可直接经口传播。
根据症状和病变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病毒性疾病、弧菌病和肌肉坏死病等,也可使对虾肌肉变白。因此,必须取变白组织做成涂片或水浸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孢子母细胞,才能确诊。
2016年水产养殖圆桌系列会议上,Fish Vet Group的科学家做了关于水产养殖病害状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过去10年内,亚洲主要虾类产区因受到病害影响,损失惨重,金额共计达200亿美元。现在业内很多人认为,威胁中国乃至亚洲地区虾类养殖的罪魁祸首有两个,一个是EMS,即早期死亡综合征,早在2009年,中国南方就出现了对虾微孢子虫病。
关于对虾微孢子虫病,以下简要对其进行分析:
症状:肌肉组织病变、性腺和横纹肌感染、慢性疾病。
传播方式:经口传播、鱼类作为中间宿主。
诊断:根据症状和病变,取变白组织做成涂片或水浸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孢子母细胞。
预防措施:
严格挑选亲虾,发现带病者废弃不用。
做好虾池清淤消毒,对有发病史的虾池更要严格消毒。
发现病虾、死虾及时捞出并销毁,防止被健康虾吞食。
治疗措施: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可试用磺胺二甲嘧啶,按每千克虾体,每天用药0.8~1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15~20天。
微孢子虫主要寄生在对虾的肌肉组织中,还能感染心脏、鳃、胃、肝脏和肠道。这种疾病被称为“棉花虾”,由于病原体主要感染对虾的性腺和横纹肌,导致肌肉变得白浊、不透明,组织松散柔软。微孢子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病虾会逐渐衰弱,最终死亡。
针对微孢子虫病的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例如,使用鱼虾壮元5%与饲料混合,连续投喂3天,有助于增强对虾的免疫力。
针对微孢子虫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要严格挑选亲虾,确保无病虾的投放。做好虾池清淤消毒,尤其是有发病史的虾池。此外,发现病虾和死虾要及时捞出销毁,防止病原体传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