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金鳙鱼高密度养殖易发细菌性败血症

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减少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金鳙鱼高密度养殖易发细菌性败血症

“相对于普通大头,病害相对也比较多一些”,邓海伦表示,金大头在抗病性上却也有所下降。梁明也表示,虽然金大头在混养中由于低密度养殖病害并不多见,但在高密度养殖模式和高温季节,需要密切关注病害的预防和发生。“特别是每年5月份前后较为多发的‘白撞雨’时期,容易爆发出血病。”

细菌性败血症的养殖危害

细菌性败血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被称为爆发性出血病,主要危害淡水养殖鱼类,易感品种包括鲢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团头鲂、草鱼等。其危害重、流行范围广、流行周期最长,秧及鱼类品种多,发病迅速。

比如由于水环境差、高密度养殖和不当的用药、饲料质量不稳定等原因,均可使鱼体特别容易遭受病菌毒力的侵袭,进而从少量鱼体发病蔓延到大量鱼体发病,造成死亡。

邓海伦也建议养殖户要注意日常的消毒和调水工作,而且要注意夏季高温天气时的投饵量控制。

邓海伦介绍,广东很多养殖户选择在3-5月放10厘米/尾左右规格的种苗,养殖到次年清明左右再起捕的模式,如投喂饲料起捕时平均规格一般可达3-4斤/尾。“在广东,鳙鱼越冬没有问题”。

案例分析
养殖区域 养殖品种 发病时间 防治措施 效果
广东某养殖场 金鳙鱼 2023年5月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消毒,调整饲料配方 有效控制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提高鱼体成活率
江苏某养殖场 鲢鳙鱼 2023年6月 改善养殖环境,降低养殖密度,合理投喂 减少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率,提高鱼体生长速度

马上下载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导致患病鱼类种类多、死亡率高、危害和损失大的养殖鱼类急性传染性疾病,也被称为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淡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还有报道认为是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和鲁氏耶尔森菌。

引发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为条件导致病菌产生,养殖的恶化导致养殖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是细菌性败血症高发的因素之一。因此,养殖过程中管控好水质与底质,是减少细菌性败血症爆发的关键点。

鲤鱼是养殖鱼类中抗病力比较强的养殖品种,但细菌性败血症仍然每年在频繁发生,特别是在北方,由于集约化程度高,适合鱼体生长的时间短,鱼体生长速度快,特别容易发生此病。

鱼细菌性败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养殖难题,它会在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以及鱼体两侧等部位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此外,鱼类细菌性出血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问题,往往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水质恶化,高密度养殖和过量投喂饲料导致池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积累,使得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浓度升高,严重污染。

此外,金大头体型与普通鳙鱼差异不大,主要是体色有所变异。据邓海伦介绍金大头鳞片较小,所以显得较为滑身。

要由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气单胞菌及河弧菌等三类细菌引起,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肠壁充血,肠道充气,无食,肝。

与普通鳙鱼相比,金大头的生长速度要略慢。广州市五龙岗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明介绍,由于是变异体,金大头的生长速度在变异过程中也受到一定影响,但整体长速依然不错。“一般4-5月孵化的小苗养到当年年底便可达到2斤/尾左右规格”。

2.细菌性败血症,重点关注鲢、鳙鱼养殖集中区域。1.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重点关注区域内草鱼、鲫、鲢、鳙等池塘高密度养殖区。7.小瓜虫病:水质差的池塘易发生,无宿主特异性。

摘要,本文以网箱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实验探索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解决一直困扰着广大渔民的一个难题,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关键词,网箱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治疗

对金鳙鱼高密度养殖易发细菌性败血症。有了初步认识后,再研究一下金鳙鱼养殖细菌防控新策略。

金鳙鱼高密度养殖易发细菌性败血症

要注重水质的维护。保证水体中溶解氧充足,pH值稳定,避免有毒物质积累。通过定期换水和适量投放益生菌,可以调节水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采用科学的养殖密度和模式。高密度养殖容易导致水体污染,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采用生态养殖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

广东地区金鳙鱼养殖的防控实践

邓海伦还特别提到了夏季高温天气的投饵量控制。夏季是细菌性败血症的高发期,适当减少投饵量,避免水体污染,是降低疾病发生率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