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山鸡养殖技术之雏期管理,关注雏鸡生长初期关键问题

室内空气流通不良,氨气浓度过高,将直接影响雉鸡的生长发育,并可能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病等多种疾病。因此,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时清理粪便、清扫地面,维持适宜的温度,定期进行鸡舍消毒,及时疏散鸡群密度,是提高雏雉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山鸡养殖技术之雏期管理,关注雏鸡生长初期关键问题

因为日龄的增长,雏雉的体重和需水量也会相应变化。因此,应适时调整饲养密度,增加水槽和食槽的数量。在网箱平养或箱式育雏时,1~10日龄的密度为50~60只/平方米,10~20日龄的密度为30~40只/平方米,之后可转入立体笼,21~42日龄的密度为20~30只/平方米,43~60日龄的密度为10~20只/平方米。

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一、适时饮水与开食

雏雉出壳后24~36小时开始开食。开食前应先饮水,饮水中最好加入5%葡萄糖或0.1%高锰酸钾,对不懂得饮水的雏雉进行及时调教,使其尽快饮水。喂水后1~2小时开食。开食料应柔软、适口性好、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前3~5天最好喂湿拌料。在每次加料前清除剩料。开食时每2~3小时诱食1次,以后逐渐增加间隔时间,0~2周每天喂料6次,3~4周每天5次。

因为日龄的增长,采食量也会递增。生长到接近成年体重时,对饲料的需要量趋于稳定。

二、适宜的育雏温度与湿度
日龄 温度 相对湿度
1~3日龄 35~34 65~70
4~7日龄 33~32 65~70
2周龄 31~28 65~70
3周龄 27~24 65~70
4周龄 23~22 65~70
5周龄后 常温 55~65

雏雉对光照的要求不太严格。初雏1~3天保持24小时光照,4~7天保持20~22小时光照,此后,根据雏雉采食情况尽快转入自然光照。3周前后转入立体笼时,第1个晚上要全加光照,以使雏雉尽快适应新环境,多采用3瓦/平方米为宜,待雉群大部分采食、饮水后,即可采用自然光照。

山鸡养殖技术之雏期管理,关注雏鸡生长初期关键问题。已经解释清楚,现在来看雏鸡成长关键期,科学管理是关键。

这一时期的科学管理至关重要。以下,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如何有效地管理雏鸡,确保其健康成长。

山鸡养殖技术之雏期管理,关注雏鸡生长初期关键问题
优化室内环境,保障雏雉健康成长 调整饲养密度,满足雏雉生长需求 制定免疫程序,预防疾病发生

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雉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例如,1~3日龄的育雏温度为35~34℃,4~7日龄为33~32℃,2周龄为31~28℃,3周龄为27~24℃,4周龄为23~22℃,5周龄后保持常温。相对湿度方面,1~10日龄为65%~70%,11日龄以后为55%~65%。

选择优质雏鸡,确保养殖效果

从种鸡质量好、卫生防疫管理严格、出雏率高的孵化厂购入雏鸡,是确保养殖效果的关键。在育雏期,不能限料,在整个光照中让其自由采食,少给勤添,以刺激食欲。此外,初期雏鸡易脱水,刚出壳的雏鸡含水率在75%以上,因此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时间过长,很容易在呼吸中失去很多水分,造成脱水。

雏鸡在养殖过程中,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我们在做好饲养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例如,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和垃圾,保持鸡舍卫生。同时,加强疫苗接种,提高雏鸡的抗病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雏鸡的成长关键期,科学管理是确保其健康成长的关键。只有深入了解雏鸡的生长需求,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才能为养殖户带来丰厚的收益。在未来,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雏鸡养殖行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