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暴发性出血病是近年来青鱼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大的病毒性鱼病。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一般在27℃以上最为流行,8月为流行高峰,到9月中旬以后,水降至25℃以下,病情就因为消失。主要危害1足龄青鱼,人工感染健康青鱼,一般是7-10天,病程分潜伏期、前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
我们从养殖场中带回几十尾尚未死亡或刚死不久带有明显症状的病鱼进行取样调查,在南昌大学生物实验室,通过对病鱼的肝、脾、肾、肌肉等组织制备成病毒悬液,进一步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为出血病病毒,该病毒属呼肠弧病毒科,病毒粒子呈六角形或近似圆形,直径60-80纳米,其生长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为30℃。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不吃食;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病鱼头顶部、下颔、鳃盖、鳍和鳍基部有不同程度充血,剥去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斑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肠系膜、脂肪组织充血,肾、肝、鳔和胆囊上有血丝,脾肿大,腹部发红,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少量淡黄色液体从肛门处流出。每条病鱼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有的头、鳍出血为主,有的以肌肉出血为主,有的以肠出血为主,也有全身各器官组织都严重出血。
1.池塘中的有机质沉积太多,淤泥太深。
2.放养密度过大,成鱼精养池的放养密度达到1200尾/亩。
3.水质老化,池水呈酸性,pH值长期小于7,池水溶氧不足,腐殖质过多,发病头几天出现严重浮头现象。
4.池塘管理措施不力,进鱼、放鱼随意,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对检疫工作重视不够。
五、防治对策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条件允许可干塘曝晒半个月为佳。
3.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加注新水,保证池水透明度大于30厘米,保持优良水质,投喂营养丰富,全价的配合饲料,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在饲养期间,每月施用生石灰一次,用量为每立方水体20克,维持pH值在7以上;
4.发病期间:全池均匀泼洒强氯精连续3天,每天1次,每立方水体用药0.4-0.5克;内服:每100公斤鱼每天用0.5公斤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等中草药及0.5公斤食盐拌饲投喂5-7天。
5.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将带有病毒的鱼苗、鱼种输出及运入。
6.用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注射或浸浴鱼体,使鱼获得免疫力。
防治措施 | 具体操作 |
---|---|
池塘清淤 |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
鱼种消毒 | 放养前用1ppm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6-8分钟 |
饲养管理 |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加注新水,保证池水透明度大于30厘米 |
发病期间处理 | 全池均匀泼洒强氯精连续3天,每天1次,每立方水体用药0.4-0.5克;内服中草药及食盐拌饲投喂5-7天 |
检疫制度 |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将带有病毒的鱼苗、鱼种输出及运入 |
疫苗免疫 | 用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注射或浸浴鱼体 |
青鱼暴发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青鱼养殖的疾病,了解其病原学、流行病学、症状与病理变化、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对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青鱼暴发性出血病的发生和死亡率,保障青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