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虫害夜蛾,一种危害竹笋生长的鳞翅目害虫
在福建,危害竹笋的夜蛾有两种,以往通称为竹笋夜蛾。据笔者调查,福建竹林以竹笋禾夜蛾发生为主,危害严重;笋秀禾夜蛾发生量少,多在局部地区零星发生。该虫的综合防治应以林业防治为主,9月份开始林地除草灭虫;3月初以化学农药喷杂草治虫,4月初出笋后对笋喷药2次;成虫羽化盛期点灯诱蛾等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虫害。
虫害 | 淡竹笋夜蛾 | 淡竹笋夜蛾 | 竹笋夜蛾 |
---|---|---|---|
鳞翅目夜蛾科 | 国外分布于日本 | 我国在江苏有发现 | 主要为害淡竹、刚竹、乌哺鸡竹、毛金竹等竹类的竹笋 |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禾本科杂草枯叶的边缘卷皱中越冬;翌年2月底开始孵化,此时竹笋尚未出土,幼虫即钻入禾本科、莎草科杂草心叶中危害,引致枯心、白穗征状。幼虫在草心中蜕皮2~3次,不再生长,至4月上、中旬竹笋出土,幼虫即由杂草转而蛀入笋中危害,先由笋尖小叶中蛀人,取食后再蜕一次皮,爬出小叶,转入咬破笋箨蛀入笋内危害,如遇小竹笋箨较薄,可直接蛀人笋内。幼虫在笋内蛀食18~25天老熟,笋小时可转笋危害;至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爬出笋,钻人疏松的土层中结薄茧化蛹,蛹期20~30天;成虫6月上、中旬羽化,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当天或隔天交尾产卵,每雌产卵在380余粒;卵产于禾本科杂草下部枯叶边缘、叶卷内,即以卵越冬。故竹林杂草有无和多寡直接影响此虫的发生。
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区。
幼虫 | 成虫 |
---|---|
体长30~45毫米,头部橙红色。体紫褐色、背线细,白色,亚背线较宽,白色,但在腹部第二节前半段短缺。 | 体长14~25毫米,翅展32~50毫米,体、翅棕褐色,前翅基部及顶角处各有一倒三角形深褐色大斑,内横线、外横线和亚外缘线隐约可见,后翅黄褐色。 |
幼虫蛀食竹笋,受害笋形成虫退笋,不能成竹。少数成竹者也断头折梢,虫孔累累,心腐质脆,影响观赏和竹材质量。
物理防治:黑光灯诱杀成虫。
园艺防治:翻耕除草,消灭草上越冬的虫卵,是防治此虫的关键。
药剂防治:在3月中、下旬出笋前对竹林下和周边的杂草上喷洒20%杀灭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等农药,7~10天喷1次,共需喷2~3次,以消灭草上的幼虫。
人工防治:受害笋清晨尖端无露珠,无光泽,俗称“退笋”,可及早挖除,消灭笋内幼虫。
竹笋虫害夜蛾,一种危害竹笋生长的鳞翅目害虫。讲清楚了,接下来是竹笋虫害夜蛾防治新策略。
在福建地区,竹笋的两大夜蛾虫害分别为竹笋禾夜蛾和笋秀禾夜蛾。其中,竹笋禾夜蛾对竹林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尤其是在秋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防治策略,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一策略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竹笋禾夜蛾,学名为Oligia apameoides Draudt,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它们主要危害淡竹、刚竹、乌哺鸡竹等竹类的竹笋。幼虫蛀入笋内取食笋肉,导致受害笋缢缩变黄,失去光泽,最终腐烂发臭。形态特征上,成虫雌蛾体长约为22毫米,雄蛾体长约为19毫米,触角丝状,胸部背面淡灰褐色,足灰褐色。
2. 化学防治:3月初,利用化学农药喷洒杂草,治虫同时减少杂草对竹笋的影响。
3. 喷药保护:4月初,竹笋出土后,对笋进行两次喷药,有效降低虫害发生率。
实际案例分享位于福建某地的竹林,曾深受竹笋夜蛾的困扰。在采用上述防治策略后,该竹林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未来展望
1. 加强监测,及时发现虫害并采取相应措施。
2.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林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的防治意识。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为广大竹林种植户提供有益的防治策略,助力竹笋产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