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枯萎病是土壤传播真菌引起的病害
在扁豆的种植过程中,枯萎病无疑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种病害,正是由土壤中的特定真菌引起的,它不仅影响扁豆的生长,更严重威胁到扁豆的产量。
扁豆植株一旦染上枯萎病, 会表现为茎部皮层开裂,不定根容易生成。在潮湿环境下,茎基部或中部分枝处会出现白色至淡紫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有时还伴有橙黄色的粘质粒。纵剖病茎,你会发现维管束已经褐变,这是因为病菌及其分泌的毒素堵塞了输导组织,导致水分和养分运输受阻。叶尖或叶缘会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斑点,茎叶由下向上逐渐凋萎变黄,雨季时更是常见成片枯死。
病原形态特征这种病害的病原体,学名为Fusarium oxysporum scbl.f.sp.tracheiphilum Snyd.et Han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尖镰孢菌豆类专化型。它的菌丝无色,分隔,有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型,平直或略弯,具有3至6个隔膜,大多为3至4个。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具有1个分隔或无,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厚垣孢子分为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前者直径为8至12微米,后者的大小为7至10×5至7.5微米。厚垣孢子可以单个顶生或串生在菌丝中间。
传播条件枯萎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菌丝体和孢子,它们通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这种病害更容易发生。此外,常年连作、土壤过于黏重也容易引发该病。
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然后在田间借助灌溉水、昆虫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高温多湿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植地连作、土质粘重、根系发育不良等因素也会增加发病的风险。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防治扁豆枯萎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 | 具体操作 |
---|---|
选用抗病品种 | 因地制宜选择对枯萎病具有抗性的扁豆品种。 |
加强检查与拔除病株 | 定期检查植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使用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7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淋洒,每穴喷淋药液0.3至0.5kg,每隔7天一次,共2至3次。采收前3天停止施药。 |
实行轮作 | 在重病地实行水旱轮作2至3年。不便轮作的可覆盖塑料膜进行热力土壤消毒,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 |
李先生是当地一位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扁豆农户。今年,他的扁豆田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枯萎病侵袭。起初,他并未重视,以为只是普通的病害。只是,因为病情的加剧,李先生的扁豆植株开始大面积枯萎,最终导致严重减产。
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抗枯萎病的扁豆品种。
2. 土壤处理:实行水旱轮作,不便轮作的可覆塑料膜进行热力土壤消毒,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3.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淋洒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穴喷淋对好的药液0.3~0.5kg,隔7天一次,共2~3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李先生的扁豆田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对比防治前后的数据,病株率降低了80%,产量提升了30%。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科学防治扁豆枯萎病的重要性。
专家表示,扁豆枯萎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确保扁豆种植的丰收。
四、未来展望: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扁豆枯萎病的防治将更加精准、高效。例如,利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引入天敌昆虫等生物来控制病原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品种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