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黑鱼养殖陷入困境,需突破传统模式

据统计,三角镇现有黑鱼养殖面积4000余亩,年产量高达2万吨,产值3.2亿,占据中山之首,位居广东前列。只是,以往的黑鱼养殖大多都是个体小农生产状态,面临着诸多困境。

黑鱼养殖陷入困境,需突破传统模式

合作社还多方面开拓销售渠道,实现销售对象的多元化。合作社成立了渔歌子食品公司,委托现代化工厂生产自行开发的低脂、低胆固醇“新大寨”牌鱼肉肠来延长生鱼养殖产业链条,有效抵御渔商的掣肘。

黑鱼养殖现状及发展前景

人们习惯把鳢科鱼类通称为乌鱼、黑鱼、才鱼、生鱼等。黑鱼,是鳢科鱼类中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种。因为市场的需求增大,黑鱼有可能成为21世纪初我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对象之一。

因为市场对黑鱼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黑鱼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疾病有出血性疾病、红皮病和水霉菌病。

“赚一年亏一年平一年,三年一个大循环”,作为珠三角最重要的黑鱼养殖基地,中山市三角镇的养殖户们却很多年无法逃脱这样的经营怪圈,直到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并融入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理念,实现养殖户、市场、消费者等方面多赢的局面。

高效养殖黑鱼技术小结

东台市东台镇卞团村渔业科技示范户薛正祥,在东台市渔业指导站科技入户专家的指导下,利用50亩内塘水面采用黑鱼高效单养模式,经过一个周期的精心饲养管理,共收获黑鱼165820kg,亩平3316.4kg,产值298.476万元,纯效益达45.72万元,创造了亩平纯收入9144元的好效益。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三角镇蟠龙村村民梁在南与苏婉芬着手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村内黑鱼养殖户,统一购买黑鱼饲料。现在,养殖一亩黑鱼每年仅成本就可节约四千元。

黑鱼工厂化养殖初步来看是可行的!

我想打造一个黑鱼生态养殖模式,希望通过我的尝试探索,加快黑鱼养殖行业优化升级,打造精品农业发展新模式。

合作社正在探索一条农民参与生产过程、共享经营成果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小规模传统养殖黑鱼,正常以海水小杂鱼、淡水小杂鱼等鲜活饲料为主,在饲养过程中,不仅存在成本高,而且极易污染水质。

广东省顺德区黑鱼养殖协会副会长周柳结:是供不应求,真的,没有再早的了,是小梁那边最早了,全国都是他最早的。如今在广东黑鱼养殖行业里小有名气的梁锦洪,曾经是名打工仔,可他为了心中的那个创业梦想,一直准备了十年。

如题:近期济宁黑鱼鱼菜共生示范项目正在启动,采用鱼菜共生系统,可以实现处理水体富营养同时为植物提供生长需要的营养,多重收入。改造起来也很简单:中间为养殖池两侧潮汐种植床,配置一倍面积的带硝化潮汐种植槽;1+2组合为一个独立种养模块;模块化组合,可以同一个空间养殖不同大小的鱼,甚至不同的品种,蔬菜也可以多个品种灵活组合。

不生病又受市场欢迎的黑鱼,高密度养殖只需做好一点,便可发家致富。

改变了饲喂冰鲜鱼的传统养殖模式,并辅之以水质调控等多种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黑鱼养殖模式带来的污染问题。

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首期建设了200余亩的规范养殖基地。社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通过合作社的生产资料统购体系、养殖技术支撑体系、法律顾问支撑体系、财务管理支撑体系等享受优质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

推进加快黑鱼养殖行业优化升级,品质可控、食品原材料安全,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是我的目标!

这是中山渔歌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锦来在接受水产前沿采访时表示。

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苏婉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深知,分散的个体渔农因缺乏组织化,难以与现代化大市场接轨,黑鱼养殖长期处于量大利薄的状态。于是,她带领合作社,大胆尝试创新,寻找突破。

黑鱼养殖陷入困境,需突破传统模式
多元化销售,打造产业链 降低成本,实现共赢 生态养殖,迈向绿色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