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测出牡蛎基因全序列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华大基因、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等多家单位,在牡蛎对潮间带逆境适应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成果由《自然》杂志以长篇论文形式在线发表,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
牡蛎,这一广受欢迎的海鲜,其基因组的全序列成功测出,无疑为海洋生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该研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全新的组装策略,构建了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证实了牡蛎基因组序列具有极高的多态性,这可能是牡蛎适应潮间带逆境的主要分子基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共同绘制完成的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发布会于7月31日在青岛举行。这是世界上首张养殖贝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度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牡蛎基因组由8亿个碱基对组成,大约包含2万个基因。基因组数据的深入研究,将批量发掘生长、发育、生殖、抗逆性等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为重要经济性状的解析、新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基因基础,为有效改变牡蛎的生活习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提供美食提供有力支持。
牡蛎是海洋养殖年产量最大的类群,世界牡蛎年产量400多万吨,产值35亿美元。我国是牡蛎的故乡,分布有近20种牡蛎。牡蛎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成员,对海洋内湾和近海水域藻华的调控有重要作用,养殖的牡蛎每年可固化150余万吨的二氧化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和团队成员表示,牡蛎基因组学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以牡蛎为代表的潮间带海洋生物进化历程,对于探索在海洋酸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海洋生物对逆境的适应机制,对于认识海洋基因资源利用潜力都有重要科学价值。
牡蛎基因组测序项目日前在中科院海洋所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介绍,开展牡蛎全基因组测序和组学研究,揭示牡蛎各种特异性状的基因组学基础,可以提升贝类和海洋基因组学研究水平,促进发展贝类养殖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 关键词密度 |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3% |
牡蛎基因 | 2% |
基因组测序 | 3% |
海洋生物研究 | 2% |
基因组学 | 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琳琳团队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该研究通过同时电穿孔多个靶基因sgRNAs,成功地在长牡蛎靶向基因中检测到超过300 bp的长片段缺失突变,简化了基因组编辑基因型检测的工作流程。
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及水产经济生物相关研究成果首次以研究论文形式登上《自然》杂志,填补了牡蛎为代表的冠轮动物基因组和海洋生物潮间带逆境适应机制研究的空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