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养殖中,蟹种放养技术是关键环节
在众多养殖技术中,大闸蟹养殖的蟹种放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养殖成功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放养前, 要对螃蟹苗进行消毒,以防止水质污染,影响其他螃蟹幼苗的健康生长。
运输方法目前市场上普遍采用网袋装运蟹种,但由于网袋体积小、质软易压,蟹种在装袋后容易翻爬,极易受伤。相比之下,蟹苗箱运输则能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效避免翻爬和挤压。装箱前,需将蟹苗箱用水浸泡湿透,均匀布放少量水草。运输时间控制在4~6小时之内,途中每隔1小时洒水一次。
消毒入池市场上的蟹种主要有长江绒毛蟹、辽蟹、瓯江蟹等。选购时,应了解蟹的品种、蟹龄、培育方法、来源渠道及是否性成熟等。从饲养效果看,放养人工培育的长江绒毛蟹效果较好,生长期长,上市规格大,回捕率高,投入产出比一般在1∶5以上。辽蟹等蟹种生长期短,回捕率较低。
放养时间生产实践证明,蟹种放养以冬为宜。此时气温低,蟹种活动能力弱,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不易损伤蟹体,放养后成活率高。此外,蟹种越冬后能很快适应水体新环境,开食早,生长快。
蟹种质量要求蟹种质量要求:体质健壮,规格一致,甲壳附肢完整,无病伤,倒地后能迅速翻爬下水。最好就近选择育苗场购苗,避免长途运输,减少中间环节。蟹种捕捞,宜选购灯光诱捕、流水诱捕的蟹种,禁购徒手捕捉、药物诱捕的苗种。
池塘养蟹面积小,敌害生物少,可以强化投饵,发展精养,提高养殖产量。一般可亩放蟹种1200~1400只,蟹种规格为每千克400~600只。大水面养蟹,敌害生物多,管理难度大,应适当稀放,一般亩放蟹种600~800只,蟹种规格为每千克200~300只。
水质管理池水水质要求清新、溶氧高。冬季水位保持1.5米以上。越冬期间如天气晴暖,水温4℃以上,可投喂适量小杂鱼、虾蚌肉等,补充养料。
适当投饵在蟹种育肥阶段,增加蜗牛、螺蛳、小鱼、河蚌等饵料,使螃蟹吃得好,提高养殖效益。
必须不断观察农场的水质,良好的水质是大闸蟹生长的重要保障。在春季和秋季,一般每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需要更换一次池水,夏季温度较高,基本上一周就需要更换一次。
冬放蟹种:气候优势,成活率高
培育技术:细节决定成败
蟹种培育的关键技术包括池塘面积、大眼幼体质量、放养密度、底质与水质调控、增氧模式与方式、饵料投喂种类与模式等。某养殖户通过优化这些技术,使得蟹种产量达到200千克/亩,平均规格在250只/千克,亩均收益是未优化前的2倍。
池塘养殖:面积与密度要适宜
池塘养蟹的面积和密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小面积池塘可以强化投饵,提高养殖产量;大面积池塘则应适当稀放,以降低管理难度。某养殖户根据池塘条件,合理调整了蟹种放养密度,实现了高产高效。
饵料投喂:合理搭配,营养充足
越冬技术:强化投喂,积累能量
在蟹种进入越冬休眠期前,强化投喂,让蟹种积累一定能量,以供休眠期的消耗。某养殖户在越冬前,加大了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确保了蟹种顺利度过休眠期。
蟹病防治:重视消毒,降低损失
蟹种放养过程中,细节至关重要。从蟹苗消毒、冬放蟹种、培育技术、运输方式、品种选择、池塘养殖、水质管理、饵料投喂、越冬技术到蟹病防治,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操作,才能实现蟹种养殖的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