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稻田养鸭新技术:利用生态循环原理
在广袤的稻田里,鸭子的欢快叫声与水稻摇曳的叶影交织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这里,鸭子的觅食嬉戏不仅能增加水体含氧量,鸭粪更是水稻生长的天然肥料,这便是生态稻田养鸭新技术的魅力所在。
高山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振良表示,每亩稻田养鸭可增加约100公斤的稻谷产量,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水稻的无公害种植。
优势 | 描述 |
---|---|
提高产量 | 每亩稻田可增加约100公斤的稻谷产量。 |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 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水稻的无公害种植。 |
生态循环 | 鸭粪作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形成生态循环。 |
生态稻田养鸭应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吉安红毛鸭或山麻鸭。这两种品种体型适中,活动灵活,食量大,成本低,适应性强。
放养密度与时机鸭子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11-12只,放养时机一般在水稻移栽后7-14天,即稻苗返青始蘖时。
养殖管理要点
育好雏鸭:注意防寒保暖,喂以浸湿的碎米、碎玉米和细麦糠,并适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
肥水管理:放养前一次性施足肥料,追肥则以鸭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肥土代替。
防治病虫害:主要靠鸭捕食,辅以生物农药防治。
案例分析延寿县桂才生态家庭农场,以生态循环养殖种植为理念,从改良土壤,施农家肥,拒绝使用化肥农药,利用水稻与稻间鸭相结合的种植技术,生产出绿色水稻、无污染的鸭蛋。
该农场种植面积349亩,连续经营3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稻田养鸭新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养殖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广袤的田野中,稻田不再是单纯的水稻种植地,而成为了绿色养殖的新天地。这种独特的生态稻田养鸭模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种植观念,成为绿色养殖的新典范。
品种选择与放养技巧稻田养鸭的另一个显著优点是它能有效防除杂草,提高植株抗性,促进水稻生长。鸭子的食性杂,能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同时,鸭脚踩泥搅浑田水,起到中耕松土的作用,有助于水稻根、蘖生长发育。
在饲养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要确保雏鸭的适应性,一般在饲养室内摆放一些浅容器,内盛清水以提供雏鸭游玩锻炼,提高对水的适应能力。要注意雏鸭的防疫工作,放养前每只鸭需注射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等疫苗。
肥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未来展望: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