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肠炎病是一种常见病害,主要侵害大黄鱼肠道
肠道,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在大黄鱼养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大黄鱼肠道内出现淡黄色粘液,组织可见微弯曲的细菌时,养殖户们需要警惕,这可能意味着大黄鱼肠炎病的到来。
大黄鱼肠炎病是大黄鱼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每年3至10月发生,以6月后常见,体重80克左右多发。发病时间长,感染迅速,死亡率高,对大黄鱼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症状:肠道充血发炎,肛门红肿大黄鱼肠炎病后期症状明显,腹部肿胀,肛门红肿,病鱼鳃部失血发白,剖检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粘膜溃烂、脱落,肠道充满淡黄色液体,有充水现象。
大黄鱼肠炎病主要发生在春苗育种阶段,4至9月份为流行季节,水温较高25至30°C时为发病高峰期。大黄鱼肠炎病病程较短,3至5天内可导致大量死亡,严重时死亡率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
环境卫生 | 搞好环境卫生,对投料器皿每次使用前进行消毒。 |
饵料管理 | 饵料要新鲜,投饲忌骤增骤减。 |
高温期控制 | 高温期控制投饵量,应控制在7至8成饱为宜,切勿饱食。 |
药物防治 | 大黄鱼肠炎病流行时,在饵料中添加2至4%的抗菌药饵,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 |
此外,养殖户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用金碘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1ml。
症状解除后,定期做好预防措施:饲料中添加常愿平、山青五黄散,避免再度复发。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大黄鱼肠炎病的发病率,提高大黄鱼的成活率。
大黄鱼肠炎病是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养殖户需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了解其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才能在养殖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大黄鱼健康成长。
肠道不适,病害隐现
针对肠炎病的防治, 需改善环境卫生,每次投料前消毒投料器皿。饵料需新鲜,投饲要避免骤增骤减。高温期控制投饵量,避免过饱。流行期间,在饵料中添加2至4%的抗菌药饵,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
同时,采用富氯I挂袋,每200毫升/米³的海水增氧浸洗20至30分钟。内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按说明书用量用药。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恢复性措施,如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环境和肠道内环境。
案例分析:从预防到治愈某养殖户的网箱内大黄鱼出现肠炎病症状,经检查确诊后,立即采取了上述防治措施。在治疗的同时,注重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制剂或酶制剂,改善肠道环境,促进饲料消化吸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管理,大黄鱼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成活率显著提升。
未来展望:肠道健康的守护者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肠道健康在鱼类养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针对大黄鱼肠炎病的防治,应更加注重预防为主,综合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确保大黄鱼肠道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