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扇贝高产养殖技术,旨在提高扇贝产量与品质
合理的布苗密度是海湾扇贝高产高效益的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它必须是当年育苗、当年就达到商品贝规格能够全部收获才有意义,这是因为海湾扇贝的生活周期只有一年,所以养殖海湾扇贝要早育苗,应尽量使用早苗、大苗和壮苗。
技术环节 | 具体措施 | 预期效果 |
---|---|---|
布苗密度 | 使用早苗、大苗和壮苗 | 提高产量和产值 |
苗种选择 | 选用壳高5mm以上的商品苗 | 确保生长速度和养成效果 |
分苗密度 | 每层30个苗种 | 促进快速生长,提高成活率 |
海湾扇贝的足丝较弱、附着能力差,加之海湾扇贝本身比较光滑、养成期短,网笼不易过多地附着浮泥杂燥,没有必要经常洗刷。经常洗只会人为地破坏它比较安定生活环境。生产实践证明,过勤的洗刷网笼反而会造成海湾扇贝减产。所以海湾扇贝的养成管理比较简单,只需经常检查是否有掉漂、缠架、丢坠石等现象发生,特别大风过后一定要抓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海湾扇贝养殖选用早熟、健壮的苗种至关重要。合理分苗密度也很重要,海湾扇贝生长速度快,应以30个/层为宜,而非增加密度以求产量提升。疏苗与分批养成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要分阶段进行,避免一次性达到标准后再转移,这样可促进贝苗快速生长,提高成活率。
海湾扇贝足丝极不发达,附着很不牢固。在风浪天气里,特别是水深较浅的海区,网笼因为风浪颠簸,扇贝间相互碰撞,不仅影响扇贝的正常摄食,同时也造成扇贝壳缘磨损,严重影响其成活率和生长。所以增强网笼在水中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增产技术措施。
因为海湾扇贝从苗种培育到成贝收获,才半年多点时间,实际上养成时间才4个多月。所以小苗购进后就要加强海上管理,凡是壳高达到5mm时就要及时筛选进暂养笼。当壳高达到20mm时,就要抓紧倒入养成笼进行养成。切不可等小苗壳高全部达到5mm后再进暂养笼,更不可等暂养笼中的贝苗壳高全部达到20mm再进养成笼。而是要分期筛选、分批对待,暂养笼中的贝苗有20-30%的达到壳高20mm的就要把大苗筛选到养成笼中。
按每亩养10万粒计算,每亩需要直径300mm、层数为8-10层的养成笼400个。同时需要目大3mm和5mm的小苗暂养笼,分别为30个和20个。以作养苗和疏苗用。不论是养成笼或是暂养笼在缝制时,层间距的各塑料盘一定要保持相互间的平行,不允许有一层出现歪斜现象。
大,海湾扇贝在养殖网笼中的稳定性差,影响生长。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增加坠石,即每个暂养笼和养成笼的下端都要系一个1-1.5kg重的石块;二是,使用多层笼淘汰少层笼;三是,使用吊漂的浮绳可控制在100cm左右的水层;四是,适当增加养殖水层,特别多风浪海区,到台风季节水层尽量放到3m以下。
另外,在台风季节和汛期来临之前,应抓紧普遍加深养殖水层,以保证扇贝安全正常生长。
关于海湾扇贝高产养殖技术,旨在提高扇贝产量与品质。的内容已经结束,现在转向创新扇贝养殖,提升产量与品质。
在海湾扇贝养殖中,合理的布苗密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产量,更影响养殖效益。以某养殖场为例,通过优化布苗密度,将每层的布苗数量控制在30个,相较于原先的40个,产量提升了18.2%,产值增长了36.7%。这充分证明了合理布苗的重要性。
早育苗,早收获由于海湾扇贝的生活周期只有一年,因此早育苗、早收获成为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某养殖场在每年3-4月份进行控温育苗,并优先选用早苗、大苗和壮苗。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贝苗的生长速度,还提高了成活率。
科学管理,降低风险海湾扇贝的足丝较弱,附着能力差,因此需要加强网笼的稳定性。某养殖场通过增加坠石、使用多层笼、控制浮绳长度以及增加养殖水层等措施,有效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养殖成功率。
分苗密度,促进生长网笼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某养殖场在制作网笼时,严格控制层间距和缝合线,确保网笼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益。
海区选择,布局合理选择优良的海区进行养殖是提高海湾扇贝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某养殖场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水清流畅、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较少等因素,确保了养殖的成功率。
及时疏苗,倒笼管理海湾扇贝养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创新养殖技术在提高养殖效益方面的巨大作用。未来,因为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湾扇贝养殖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