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环境为竹荪生长提供独特条件,使其品质更佳
竹林中的枯落物为竹荪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竹林的遮荫作用也为竹荪菌创造了适宜的光照环境。在这样的湿度条件下,竹荪菌的菌丝生长较好,子实体发育良好。
竹荪是一种珍贵食品,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含有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据贵州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测定,100g长裙竹荪中还含有色氨酸1mg、鸟氨酸4mg、r-α氨基丁酸4mg、天冬酰氨6mg等。
此外,竹荪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含锌46.1ug/g,含铁68.7mg/g等。
竹荪含微生素种类很多,如B族微生素的VB1、VB2、VB6以及K、A、D、E等。其中,VB2含量较高,每克干品长裙竹荪含53.6mg、红托竹荪含10.4mg。VB2是构成黄酶的辅基成分,参与生物氧化酶体系。缺乏VB2将影响生物氧化,引起新陈代谢混乱,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野生竹荪数量少价格昂贵。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分离出竹荪菌种,在竹林或室内培育竹荪成功。我国南方产竹地区,大量培育竹荪,每1,000m²竹林,每年可产竹荪8~10kg。
在我国已知的有:长裙竹荪,短裙竹荪,红托竹荪,朱红竹荪,皱盖竹荪,杂色竹荪等6种。其中前3种是可以在竹林下栽培的竹荪。
竹林环境特别适合竹荪生长。竹林砍伐竹子后,残留的竹蔸要十几年才能腐烂,未腐烂的竹鞭,占林地的1/10左右。妨碍了竹鞭生长。在竹林中栽培竹荪,既能促进竹蔸腐烂,有利新鞭生长,又可增加经济收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竹蔸栽培:在竹蔸边挖15~25cm深的栽植穴,穴底撒3~5cm厚的枯竹叶,上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枯叶,又撒一层菌种,盖枯叶,上覆土壤、踏实、浇水。每穴用菌种0.4~0.5kg。2~3月间栽培下种。5~6月间就可开始采收。
竹林中挖坑填料栽培:选择郁闭度0.8~0.9的竹林,在林地上挖穴或开沟,深15~20cm,宽30~40cm,穴底垫些枯竹和枯竹叶,厚10~15cm,踏实,上撒一层菌种;再铺3~5cm枯叶,又撒一层菌种;再盖枯叶,上覆土壤、踏实、浇水。每穴用菌种1kg左右。
竹荪采收及加工方法:发现菌蕾后,在早晨5~7时进行采摘。采后除去菌体上的泥污,用1%~2%的柠檬酸溶液浸泡20~30min,再用清水漂洗1~2次,滤干后,置烘房干燥,控制温度在40~50°C。成品分级、包装在密封的塑料袋内。
天麻属兰科植物,多年生腐生直立草本。全株无叶绿素,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地上茎直立,黄赤色,节上有膜质鳞片。夏季开花,形成一稠密的总状花序。生长在阴湿林下,天麻植物的块茎与密环菌共生。以块茎入药,是传统中药材。块茎含香荚兰醇、维生素A类物质、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
选地:要求坡度在30°以下,土层深厚,含腐殖质丰富,结构良好的竹林下。
选择良种:天府以新鲜、环节密、芽圆;大小为1~2cm,呈黄色的白尖类。
准备棒材:选用直径3~6cm的硬质木,将截成长30~40cm。在段木的树皮上,每距5~6cm处砍成深达木质部的鱼鳞状切口;选当年产天麻大、产量高、密环菌丝生长好的。
整地作床:在竹林中接等高作床,宽阔0~70cm,长度依地形而定;松土深度10~20cm。
播种:播种时间1月至翌年1月较好;先把床面上的表层腐殖质层扒开,床底要求平整,然后以3:1的新棒材和老菌材的混合交叉横摆一层做底材,各段木之间应贴紧;段木不相接处的两头放天麻种,段木的中间部位可撒小量的米麻种,每1m²用天麻种0.5~1kg左右。同样以3:1或4:1的新老段木混合加铺一层,也可用嫩竹枝、竹梢做盖材;最后用腐殖质表土覆盖子0~2cm厚,稍高出地面,成龟背形,再盖上枯枝落叶或杂草。
管理:防止人畜进种有天麻的林地上践踏。
据曹清流试验,种天麻的竹林立竹度以2,5000~3,000/km²为好,经过四年的栽培,鲜天麻的产量可达7,770kg/km²,其中商品天麻的产量为1963.5kg/km²,产值达29,000/km²。因此,在竹林中栽培天麻是提高竹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竹林栽培天麻后,新竹的数量和胸径都有增加。
竹林环境为竹荪生长提供独特条件,使其品质更佳。的内容讲完了,现在看竹林孕育竹荪佳品。
竹林之韵,孕育珍馐
竹荪的栽培方法主要有两种:竹蔸栽培和竹林中挖坑填料栽培。竹蔸栽培需在竹蔸边挖15~25cm深的栽植穴,铺设枯竹叶和菌种,再覆盖土壤、踏实、浇水。竹林中挖坑填料栽培则需选择郁郁葱葱的竹林,挖穴或开沟,铺垫枯竹和枯竹叶,撒上菌种,再覆盖土壤、踏实、浇水。每穴或每1米长沟需用菌种1kg左右。
采收加工,精益求精
竹荪的栽培不仅为我国南方产竹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竹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竹荪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竹林栽培竹荪的未来充满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