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鳅养殖从零起步,历经艰辛
在我国农村,小泥鳅养殖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致富产业。这一产业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也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
年份 | 发展事件 |
---|---|
2008年 |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养殖成本降低。 |
2010年 |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泥鳅养殖产业发展。 |
2013年 | 泥鳅养殖产业开始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
2015年 | 泥鳅养殖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成为致富产业。 |
1. 梁平县明达镇泥鳅养殖基地
梁平县明达镇大力发展泥鳅产业,成效显著。截止目前,泥鳅养殖面积超过5000亩,引进泥鳅产业农业企业10家,泥鳅年产量约1500吨,市场供不应求,产地价已高达50元左右/公斤。到2017年养殖面积将达到1万亩,年产量预计可达3万吨,规模将成为西南地区第一。
陈红的“泥鳅事业”慢慢有了起色,年收入20多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泥鳅大王”。在专家建议下,陈红放弃黄蟮养殖,转向泥鳅养殖,最终实现了创业致富。
杨丽一开始养殖泥鳅的时候连租地问题都搞了很久,因为农村的干部觉得杨丽看起来就是个富家女,觉得她养殖泥鳅就是个笑话,只是杨丽却并不放弃,她很耐心地跟村民和干部交流谈心,这让大家渐渐对杨丽的认知有了很多的改观。
因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小泥鳅养殖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以下为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2.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3. 拓展市场渠道,扩大销售范围。
说完了小泥鳅养殖从零起步,历经艰辛,终成当地致富产业。,接下来聊聊小泥鳅养殖:致富之路,案例解析。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技术突破至关重要。王吉贵等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用100亩土地,养殖22个鱼塘,以0.14元/尾的价格收购了330多尾泥鳅苗。半年多的努力,他们成功建成了泥鳅养殖基地,并逐步攻破泥鳅人工繁殖成活率低的技术难关。
梁平县明达镇组建了多个泥鳅营销团队,在重庆各大型水产市场设门市、建营销网络、开设电子交易平台,大力推销泥鳅产品。同时,围绕生态泥鳅打造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效益农业展示窗口,带动农户致富。
四、共促共建,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泥鳅产业发展,始终坚持“规模、品牌、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大各部门对口帮扶力度,激发干群创业热情。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梁平泥鳅产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
五、未来展望:泥鳅养殖产业发展新趋势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