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红枣丰产却增收难,产业困境待解
近年来,陕北红枣产业发展迅速,只是丰收的喜悦背后却隐藏着增收难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了摆在陕北枣农和政府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改造面积 | 实施县区 | 时间 |
---|---|---|
55万亩 | 榆林全市 | 2015年 |
20.4万亩 | 清涧县 | 2015年 |
20.55万亩 | 佳县 | 2015年 |
4.7万亩 | 吴堡县 | 2015年 |
面对连年雨灾,佳县等红枣大县尝试推动保险公司为枣树买保险,但由于受灾严重,保险公司推行一年后便不再愿意承保。榆林市林业局产业办主任狄龙指出,目前榆林一、二级和三、四级红枣销售顺畅,但残次枣的销售存在困难。
陕北红枣产业丰产增收难,主要源于加工乏力、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以曹高明为例,他家的枣树产量虽然达到收购标准,但价格却难以上涨。曹高明表示,种枣已经不如外出打工划算。
在神木县万镇西豆峪村,大学生村官张亮创办了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致力于红枣咖啡加工,希望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红枣附加值。只是,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资金困境。
陕北红枣品牌战略滞后,品牌整合不力,品牌效益未形成。面对强势的新疆红枣,陕北红枣需要合力打造名优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
新疆红枣因气候干燥,产量稳定,颗粒硕大,口感较甜,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据统计,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已 至600多万亩。
针对红枣滞销情况,榆林市及各个红枣大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红枣加工和销售。清涧县宏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白如祥表示,企业需要先收购一部分红枣,加工销售回笼资金后再继续收购。
陕北红枣产业丰产增收难的背后,是枣农队伍萎缩、枣园管理粗放等问题。榆林市发展研究中心与榆林市林业局联合调研发现,佳县、吴堡等县区近30%的枣园“撂荒”,约70%的枣林属于粗放管理。
如何破解陕北红枣产业丰产增收难的困境,需要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多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红枣加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强对枣农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枣园管理水平。
低产枣园改造:提升产量与品质榆林市已改造低产枣园55万亩,其中清涧县实施低改20.4万亩,佳县20.55万亩,吴堡县4.7万亩。2015年,榆林市林业局推广了以降低树体高度为主要措施的改造措施,改造低产枣园10万亩。延川县则采取给部分枣树打伞的策略,避免红枣成熟期遭受秋雨淋灾。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红枣的产量与品质。
尽管2015年产量创历史最高,但陕北红枣却卖不出去、卖不上价。80多万枣农面临着丢不起的产业。丰收难增收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制约了陕北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产业链:提高红枣附加值 品牌战略:打造陕北红枣名片陕北红枣的连年歉收,让国内红枣种植的“后起之秀”新疆有了趁势扩大市场的机遇。虽然新疆红枣营养价值不如陕北红枣,但颗粒硕大且口感较甜,对陕北红枣产业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加工粗放:制约产业发展陕北红枣加工企业多数属于初级加工企业,主要以烤枣为主,附加值不大、效益不高。加工粗放、加工能力欠缺成为陕北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症结之一。
未来展望:创新模式突破困境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