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繁育技术,关注水蛭生态习性及人工养殖方法
水蛭,又称蚂蟥,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因为市场需求逐年上升,水蛭养殖成为一项具有潜力的农业项目。本文将深入解析水蛭养殖繁育技术,关注水蛭生态习性及人工养殖方法,为您提供实用指南。
①小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池埂宽40厘米,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宽的产卵平台,平台与水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平台上面堆放一层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水位50—60厘米为宜。
②大型养殖池的建造:根据实际地理环境情况建成不同规格的池子。池底放入适量的河泥,增加水的有机质含量。水中栽植水草,净化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池岸上埋上一圈尼龙网纱,阻挡天敌进入养殖池。
水蛭喜阴怕光,适应温度在15-25℃之间。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以免水蛭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年龄应在2年以上,体重3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种水蛭的投放量按池中平台陆地面积计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
1.繁殖池的建造:条件差的,可就地取材,采用野外粗放养殖;条件较好的,可采用集约化精养方式,建立高标准的养殖池,为水蛭的生长繁殖提供较理想的生态环境。
2.繁殖方法:水蛭产卵茧后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饲养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茧让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约11~15日孵出幼蛭。
在孵化阶段,应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平台面要保持湿润,可覆盖一层水草。把繁殖后的种水蛭捞出后,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水蛭取食。
1.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2.饲料管理:每周应为水蛭投放1次畜禽血块,但血块中不能含有杂质。
3.病害防治:定期检查水蛭的生长状况,发现病害及时处理。
七、案例分析某养殖户通过采用生态养殖法,在茭白田、茨菇地、藕池、稻田等地养水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时间节点为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转化率提升比例为30%。
时间 | 产量 | 转化率 |
---|---|---|
2022年3月 | 1000公斤 | 20% |
2022年9月 | 1500公斤 | 30% |
2023年2月 | 2000公斤 | 40% |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水蛭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您准备好开始养殖水蛭了吗?这种俗称“蚂蟥”的淡水生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被誉为治疗中风、高血压、闭经、跌打损伤等症的中草药。
掌握水蛭人工育苗技术,大量繁殖后代,是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接下来,让我们详细探讨水蛭的养殖繁育技术。
刚孵化出的幼蛭形态与成体相似,呈软木黄色,背部两侧有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因为幼蛭成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最终形成由两种斑纹相间的5条纵纹,成为成体的色纹。
《水蛭高效养殖技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水蛭的市场前景、生物学特性和药用价值,并系统地讲解了水蛭的引种与繁育、饵料与来源、水蛭的养殖方法及管理措施等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