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霜霉病危害莴苣叶片,影响产量和品质
莴苣霜霉病,这个听起来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在莴苣种植领域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对莴苣叶片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影响莴苣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莴苣霜霉病在莴苣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生长中后期发生较重。它主要危害莴苣叶片,多从植株下部、外部叶片开始发病。这种病害在各种植产区普遍发生,常常导致莴苣品质及产量的下降,影响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
莴笋霜霉病在初期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一些白色绒毛状的霉菌。这些黄化并干枯的叶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莴笋生长不良,进而降低了莴笋的产量和质量。莴笋霜霉病还会导致莴笋的茎部和根部出现一些暗绿色的水渍状斑点。
冬季大棚莴苣霜霉病危害更为严重。整个莴苣下面的叶片都干枯黄了,叶片黄了之后,直接影响莴苣的茎秆粗壮,从而导致莴苣品相差,卖不上好价钱,严重的收购商都不要。
特别是温湿度条件适宜时,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成为了莴苣、结球莴苣栽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可造成叶片大量枯死,对产量有明显的危害。
1. 选用抗病品种。
2. 茬口轮作:重发病地块提倡与禾本科作物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3. 药剂拌种。可选用30%瑞毒霉或25%甲霜灵,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
4. 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合理肥水,增强田间通风透光,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5.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药间隔期7~10天,连续喷雾防治2~3次。药剂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百得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病菌以菌丝体及卵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种植或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通过雨水反溅、气流及昆虫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染后出现病斑,在受害的部位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范围1~19℃;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15~17℃,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发病潜育期3~5天。
选用抗病品种:如白尖叶莴苣等,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茬口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药剂拌种:使用30%瑞毒霉或25%甲霜灵,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
加强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药间隔期7~10天,连续喷雾防治2~3次。
莴苣霜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品种选择、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莴苣霜霉病的发生率,保障莴苣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