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白点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类疾病
每年3月中旬至8月,水温在15~30℃之间最为流行。育苗室水温25~30℃,尤其是20日以上日龄的鱼苗,池水换水量不足4/5时最易发生,且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1天至2天内可造成全部死亡。
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体表、鳃和鳍条上。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尾鳍和胸鳍上有白点,因为病情发展逐渐 到体表和鳃部,白点增多形成一层膜,俗称“白点病”。病鱼急躁不安,或沿池壁圈游,或跳跃窜出水面,或往池壁上冲撞摩擦,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发炎、溃烂,眼睛白浊、食欲下降、身体消瘦、行动迟缓,最后因鳃组织被严重破坏,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又称为海水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刺激隐核虫的营直接发育的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整个发育阶段可分为4个虫体变态阶段,即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和幼体。
方法 | 具体操作 |
---|---|
病鱼药浴 | 使用0.6~0.7mg/LCuSO4药浴12~18小时,或10mg/LCuSO4药浴10~20分钟,待黏液大量排出后,全池吸污并彻底换水或鱼苗倒池。鱼苗成活率约70%。 |
鱼苗药浴 | 使用20~30mg/L福尔马林对鱼苗药浴20~24小时,彻底换水或倒池。 |
蓝、白片挂袋 | 将蓝片和白片捣碎用60目筛绢网包扎吊挂于苗池4个池角的水下30cm处。一个50m³的苗池一次吊挂2~4片,挂药处切不可投饲,吸污换水时,应将药袋收起。 |
环境改善 | 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沙滤池要定期泼洒福尔马林进行杀虫消毒。 |
大黄鱼白点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环境改善、病原控制、药物防治等,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先讲了大黄鱼白点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类疾病,严重影响大黄鱼的生长和养殖。,接着来看大黄鱼白点病:养殖难题与解决方案。
罗源湾作为大黄鱼养殖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因为人工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提高,以及网箱布局不合理和养殖环境变化,导致养殖病害频繁发生,白点病尤为严重,成为制约大黄鱼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调查,2005至2010年,白点病在罗源湾大黄鱼养殖中引起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白点病的防治,应采取从源头到治疗的全方位策略。加强水质管理,加大换水量,定期消毒,保持水质清洁。改善养殖环境,优化网箱布局,减少污染物的沉淀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在治疗方面,可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0.6至0.7mg/L硫酸铜药浴,或10mg/L硫酸铜药浴;2.使用20至30mg/L福尔马林药浴;3.使用50ppm杀虫灵浸洗;4.使用100mg/L福尔马林药浴。此外,日常应加强营养,投喂全价饲料,提高鱼体抵抗力。
未来展望:大黄鱼养殖的健康发展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防治手段的丰富,白点病对大黄鱼养殖业的影响有望得到有效控制。未来,大黄鱼养殖将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